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家聚首黄帝故里
畅谈具茨山岩画与史前文明
具茨山岩画中原上古文明的一朵奇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专家聚首黄帝故里
畅谈具茨山岩画与史前文明
阿纳蒂
李学勤
汤惠生
龚田夫
周昆叔
陈兆复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研究,在甲骨文、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我们看到具茨山的岩画以及在裴李岗文化里看到的公元前6000多年的刻画符号,都和我们中国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关系。所以我们就想到,具茨山的文化跨度这么长,它不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造的。今天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文化的发现,更好地认识我们先民的历史。具茨山岩画的发现,是我们对黄帝文化和中国远古传统文化的一个认识机会。我也确切地相信,通过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以及今后更多、更丰富的发现,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到新郑,到具茨山来。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华文明、黄帝文化的中心和发源地,这一定能为新郑、为郑州、为河南带来新的进步和繁荣。

阿纳蒂:(意大利卡诺曼史前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第一届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顾问。)

看过具茨山岩画后,我对山上岩画的主体有了初步把握,产生了浓厚兴趣。具茨山岩画类型多样,单凹穴、多凹穴、方形凹穴、字符形等都有分布,具有较高的语言学意义。在岩画周围,可能会留下制作岩画的一些工具,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搜集,有利于我们探究远古人类创作岩画的目的——这是岩画研究中最基本的目的。岩画在用图画型文字、表意型文字、心理型文字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在世界岩画中,相似的图案,表达的可能是不同的主题;同样,同一个主题,可能会用不同的图案反映。

陈兆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岩画与美术史研究。)

河南具茨山岩画发现于新郑一带,而且发现的范围还不断地在扩大。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岩画在这里发现,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认识。具茨山岩画最大的特点是各种符号和图形,特别是由凹穴组成的符号和图形。凹穴又称小圆穴、杯状穴、凹槽等等。具茨山岩画的凹穴,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但绝大多数是圆形的,形状呈半球形,似乎

岩画艺术的一个普遍形式。凹穴岩画一般浅刻在石头上,有时连成环状,有时排列成行,常常以同样的方式排列着;也有的则是无序地散置着,像是洒落在天空中的星星。但是,就我现在掌握的材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凹穴岩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以具茨山岩画为最。

龚田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论文有《宁夏岩画》、《原始艺术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岩画的文化坐标》。)

具茨山岩画显然不是一个时期制作的,持续了好几千年,那么时间上它和黄帝文化有重合的阶段;所以,研究具茨山岩画和黄帝族群之间的联系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为自黄帝以来5000年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希望以具茨山岩画发现为契机,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早日破解具茨山岩画之谜,为中国远古的文化增加新的色彩,为黄帝之乡、黄帝文化增添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周昆叔:(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环境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孢粉分析和环境考古研究。)

具茨山岩画多以6的倍数表达,有“数”的涵义,有的酷似“周易”卦相,它为我们寻找百经之首的“周易”的源头提供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具茨山岩画虽有时代新老的不同,但多为史前时期的,由于其多有“数”的涵义,所以具茨山岩画多属新石器时代。具茨山岩画“数”的思维是逻辑思维产生的基础,而这为甲骨文创造提供了前提。过去对中原古文化的认识,一是依据典籍,二是依据考古学,现在有了第三个依据具茨山岩画这部“石头书”。我们将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步读懂具茨山这部“石头书”。

汤惠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最近在河南禹州发现的巨石文化遗迹,上部石面承载的凹穴有典型的具茨山岩画特征。巨石遗址与上面的岩画浑然一体,可以确定属于同一时期。具茨山岩画与巨石、祭坛、古建筑遗址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文化遗址群,可谓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具茨山上存在着规模大、分布广、种类多的古代岩画,目前,已发现的具茨山岩画,由圆形、方形、条形以及网状等岩刻符号组成,达3000余幅,填补了我国中部地区岩刻、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研究这一地区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上古文化提供了又一类新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聚首黄帝故里

畅谈具茨山岩画与史前文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