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溯源头
本报记者 赵锡铭 陈扬
你知道新郑之名是怎么来的么?还记得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吧。诗经分风、雅、颂,其中《郑风》、《郐风》就是源自新郑这方黄土地,那“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少男少女踏春谈情的场面,便发生在这里。春秋之初郑桓公听从太史伯建议,举国东迁;郑武公继承父志,征战杀伐、剪灭虢郐,于溱洧之间立国建都。(为区别于旧都,将新都城取名“新郑”);郑庄公开疆拓土、称雄诸侯。春秋争霸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剧,曾经在这片黄土地上演。那时的郑国虽说距今已2700多年,风雨沧桑中早已物是人非,但雄伟的郑韩故城依然风姿犹存,古老的溱洧二水仍在长流,是为新郑的标志。
新郑,没有高山,没有大河,没有江南的秀美奇景,没有草原的雄浑辽阔。丘陵沟壑、沙冈河洼之间,尽是些农田和密如织网的公路乡道,唯有如星的村落不时升起缕缕炊烟,此起彼伏的犬吠鸡叫、与人声喧闹、农机隆隆、车水马龙交汇融合,仿佛一曲柔和的田园乡音,一幅淡淡的乡村墨画。
但这里却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明源头!
贯穿市境的溱洧二水,分别发源于登封马岭山和新密鸡络坞,蜿蜒曲折而来,流经郑韩故城东南汇成今天的双洎河,滚滚东南而去,它阅遍人间沧桑,孕育炎黄儿女,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安静地躺在它的怀抱。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距今2700多年的郑韩故城,忠诚地守护在它的身旁;而源于具茨山间的潩水河,则早在6000年前,就是先人们繁衍生息、肇造原始文明之地。河上游的黄帝饮马泉、下游的黄帝口,诉说着5000年前黄帝带领部落创业立国、统一天下的动人故事;从唐户遗址出土的瓦砾、陶片和屋基夯土里,还依稀可见仰韶文化时期这里的繁华!
新郑境内山脉不多,只有具茨、陉、泰、梅等几座小山,然而它们个个都是历史名山。位于市区西南的始祖山,原名叫具茨山,又称大隗山。战国庄周《徐无鬼》载“黄帝将见大隗”即指此处,可说是轩辕黄帝创业发迹之地,他就是在这里结公拜将、迎日推策、屯兵驯兽,又顺河而下,出黄帝口,高举龙旗、一统天下,建国立都,升起中华文明的第一轮朝阳。顺具茨山东去,便是隔路相望的陉山,这高不过500米的小山之巅,安卧着春秋名相子产,那红色硅石仿如他忠君爱民的赤胆忠心。而位于龙湖境内的泰山,曾经是当年始祖黄帝大会诸侯、祭祀天地之所。山上的一石一土一草一木,都诉说着黄帝肇造文明的传奇。
一览此山、此水,那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8000年中华文明长河之源,恍如特写镜头,永远定格在你、我、他的心目中、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