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父亲梁实秋
大富豪小时候都干啥
为你一生不嫁
潘石屹:少年贫贱是好事
美国如何教育富二代
丹麦人生活特“绿色”
12人管好莱茵河
谁为青少年的阅读负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谁为青少年的阅读负责?

青薇

最近屡次看到关于年轻人有知识没文化的批评。如著名学者于丹批判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她说:“做事认真就是忠,宽以待人就是恕,学不会这两个字,分数再高的学生也是无用的。”诚然,职业规划大赛、奥数大赛无法教给孩子们仁爱宽容,也不能教给他们真善美。当社会舆论屡屡指责“80后”“90后”们道德缺失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审视当下:这个社会到底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文化消费品?

大学求学期间,青年学生正处于迷茫时期,倾向于从图书中找到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而此时他们往往容易不知就里地盲目跟风。最近看到许多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社区,出现了众多书商和教育商掘金炒作的影子,众多图书竟然宣传“初恋不顺的女人一生不顺”“嫁给成功男士多不幸”等偏激甚至迷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我们再任由这样的图书和作家大肆宣传,对于分辨能力仍未成熟的学生们来说,或深或浅的不良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每年寒假,各大书店以“贺岁”“献礼”“盘点”为名的各类图书接踵而至,各种所谓的畅销书目不暇接。纵观当下的图书市场,实用主义图书最畅销,不少商家和读者尤其是对人物传记的追捧从未降温。这样一来,青少年往往将这些名人当做自己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也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名人传记作者应该本着正确导向去写作,而一味地吸引眼球、夸大人物的事迹等手段极不可取。然而,现在的人物传记、励志图书鱼龙混杂,而相关法律并没有规定传记作品须经过本人授权才能出版,也没硬性要求写传记必须采访当事人。这一法律空白,为某些出版人和作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某些出版社出人物传记时,为了省时、省事、省钱,找来写手整合和摘抄网上资料,糨糊、剪刀加电脑鼠标,将不够真实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即进行出版,甚至有的传记尚未“杀青”,便开始传播溢美之词,展开广告攻势。铺天盖地的海报混淆了真与假,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名人与图书作者的官司也往往成为炒作的噱头。这样的图书作品在市场上大肆流通,焉能不给青少年以误导?

随着大学专业分类的细化,国内众多院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我们的文化精髓和人文气质从大学课本里已经渐渐消失殆尽。当语文退出必修课的行列时,英语课程反而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毕业、深造、读研的必通之路。从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实用主义愈发凸显、人文精神开始消退。难怪,连图书市场那些真正的经典都被冷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出版商也不得不将社会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下,责任感缺失越来越严重。

由于高校教师评职称的需要,一些老师强行将自己编著的图书推销给学生,此类图书质量不仅难以保证,而且价格也极其昂贵。同时,高校图书市场上教辅图书尤其混乱。“本校学生使用本校出版社的教材”已成一道“别致风景”。作为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笔者见过众多教辅图书出版公司,他们为了节约劳动成本,以最小成本攫取更高利润,招聘的从业人员多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实习生。但他们“生产”的图书竟格外“畅销”,尤其是一些考研类书籍。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图书,如果在封面上再挂上几个名师名校的旗号,即被“打造”成一本价格昂贵的畅销书。说白了,市场上很多畅销已久的所谓“名校名师呕心沥血之作”,往往不过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代为编著的“杰作”……

李大钊说,青年之于社会,殆犹此种草木之于田畮也。从此广植根蒂,深固不可复拔。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先人掷地有声的论断,言犹在耳。然而他们不知道,当下一些青少年读物正在阻碍着青年的成长,羁绊着少年的强大。当一些“热门图书”在销售榜上屡屡攀升,当大把钞票进入出版商和策划商的腰包时,谁想到了为青少年的未来买单?

摘自《中国文化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