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年换40个轮胎!
公车改革不能拖
“上追两级”:短期治理对长效管理的倒逼
你教育我认证
没有最牛的 只有更牛的
“善治”是社会建设的方向
“不可移动文物”命悬一线之悲
国外如何破解城市“堵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善治”是社会建设的方向

以前北京市民办理像医药费报销、领取养老服务券、申办残疾人证等,要跑多个经办机构,费时费力,而现在,到社区服务站就可以在家门口解决了。明年全市2600多个社区将全部实现规范化。

这是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的成果。这一做法符合时代潮流。经过30余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在北京,有70%以上的单位、人群和经济贡献在老体制之外的社会领域。北京市能够及时适应这一变化,改革传统的社会工作机制,创建新的社会工作平台,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实现“善治”的良好开端。在未来改革要实现善政善治的背景下,这一做法的价值值得肯定。

北京市的“善治”之举,有不少创新之处可圈可点。首先,进一步强化与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增益民生。比如,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险、社会养老制度城乡一体化等。

其次,推广规范化社区服务站、大规模招聘社会工作者、招募志愿者、打造“15分钟居民生活圈”等举措,既达到了便民的实际效果,又是社会工作体制的创新。

另外,打破了“全能政府”的理念,坚持“政社分离”原则,逐步将政府无力和不应去做的事情,交给社会组织来做。如推进社会枢纽型组织体系的建立,出资1亿元购买300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等。

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流程更加规范,同时给了社会自治更大的空间和信任,皆有利于“善治”局面的形成。

“善治”的本意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的合作管理。目前各方普遍把“善治”理解为“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要实现善治离不开法治建设和政府自我治理系统的改革,也离不开社会建设。

因此,要想实现“善治”,需要政府转变工作与管理方式,并致力于社会建设,从过去对“单位人”的管理模式,向服务“社会人”的模式转变。而“善治”的灵魂在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所以,不但要承认公民是实现善治的主体之一,而且要从制度上给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渠道,并激励社会自治机制的完善与成熟。北京的“善治”举措,不难发现这些理念贯彻其中。

然而,无论对北京还是对全国来说,以实现“善治”为目的的社会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从行政传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改革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仍然没有对社会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知识。推动社会建设,当下急需要对行政系统进行全面动员和学习。另外,职业社会工作者的缺乏,是城市社会建设的另一个挑战,而社会自治的短板仅靠居委会的转型,能否补齐也存在不少问题。

还有,实现“善治”不仅仅是公共服务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治理。社会建设也包括道德和新的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而且也更加难以量化考核。社会建设势必要延伸到更深广的社会领域。

这些都是走向“善治”之途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政府,“善治”都是其追求的目标。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善治”,离不开社会建设。而从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积极作为来看,未来更加良好的“善治”局面,值得期待。 京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