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年换40个轮胎!
公车改革不能拖
“上追两级”:短期治理对长效管理的倒逼
你教育我认证
没有最牛的 只有更牛的
“善治”是社会建设的方向
“不可移动文物”命悬一线之悲
国外如何破解城市“堵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不可移动文物”命悬一线之悲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平息了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的那场激烈论战。去年7月开始,围绕着梁林故居的拆除与保护,文保人士、名人家属、民间、官方文保机构以媒体为平台展开了一场笔墨战。但近日,这一“不可移动文物”再次笼罩拆迁疑云。文保人士指责文保部门并未信守承诺,9个月后的今天,故居并未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身份尴尬如初,甚至又添损毁。(10月13日《京华时报》)

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如此难产?是它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价值作用欠缺?时光倒推70多年。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中记载了当时这个院子的这样一个午后:院外面一排洋车停在胡同的树阴下,车夫们有的眯着眼睛打盹,有的闲聊天。院内他们的“乘客”们正在高谈阔论。梁家的“太太客厅”因文坛名人、学者大家、社会名流齐聚扬名于上世纪30年代文化圈。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在这条胡同度过的六年间,为我国建筑、文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大原因是,直到现在它依然深陷身份迷局。由于有关部门纠结不清,相互扯皮,它究竟是不是“不可移动文物”,还在走程序之中。另一原因,是它深陷拆迁拉锯战的困局。与它相关的房地产资本觊觎的目光并未从它身上移开,仍在出拆除之招,公共利益的边界一团模糊。

梁林故居院子内外,是关注它的人们的一片叹息。作为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历史记忆,本土的文物建筑,怎样才免遭被拆除,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可以说,一些对文物建筑的命运有决定话语权的人,对它们的惜爱之情,珍视之心,尚不及对它们的价值知之不多的一般公众。因为,一般公众对文物建筑的价值可能知之甚少,但怀着素朴的情感,他们却能对自己视野之内的文物建筑有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敬畏之心。反而是对它们负有保护责任的人,易在做个人利益取舍时,因要趋利避害,丧失敬畏之心,丢弃保护之责。文物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梁林故居命悬一线,还没有被拆除,全在于公众在保护中的奔走呼吁。文物保护更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但现实情形是,即便是各种法律法规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文保问题,还是有个有法不依的困境。公众据理以争,有人以权压人,权大于法时,谁败北、谁得胜,当是不言自明。

文物建筑被拆被毁,既意味着一个城市部分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丧失,也意味着这个城市精神源泉的部分枯竭。在本土的文化首善之区保护一座文物建筑尚如此艰难,推论之,那些更易形成官员与资本共谋关系、行政意志主导一切的地方,其命运可想而知。这除了是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公众的悲哀与不幸,还是一种文化的灾难。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