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①)“把产值稳定在6000万元左右”,1992年年初,面对资金瓶颈,竹林曾有这样的打算。多年以后,善于总结发展得失的赵明恩笑着说这同样是回避问题和小富即安的心理。给他思想以强烈震撼的是这年3月的美国考察,“我们走了8州11个市,美国一些知名企业负债经营、借力发展的做法让人深思……”考察期间,看到了邓小平南巡的消息,赵明恩敏锐地感到竹林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竹林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实践,赵明恩回国后,及时召集两委成员商议,调整发展思路,按照产业行业归口管理的新体制,迅速成立了制药、耐火材料、化工、商业、财政、水电等6个专业公司,多方举债2000万元,高起点、高投入、高速度上了8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规模比较大的新项目,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被引进来,这才有了以后享有盛名的竹林庆州、竹林众生和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也就是这一时期,竹林的镇容镇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修路、架桥、引水、建房、绿化等浩大工程次第竣工,村变镇、村改居、厂带居等创新体制建立并完善。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乡镇企业相对单一的发展形式和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责权不分的弊端也逐步显现,竹林没有观望,果断地对所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9年,竹林众生(后来更名太龙药业)上市,是全省首家上市的医药企业。
目前,竹林拥有82家企业,产品跨10多个行业、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结构由过去的粗大笨调整到高精尖,实现了有资源开采型向产品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09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31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00多倍。
(二)
梳理竹林工业经济的脉络,不能就工业说工业。李书转说:竹林是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的大背景下谋划工业经济的。
这一点在竹林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后更加突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无不是这种前提下的自觉选择。
竹林是从粗放的资源型经济起步的,但粗放经营付出了环境的代价。于是,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以降低能耗和污染的同时,竹林坚持“三不上原则”: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或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
2007年,竹林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毅然关停了采石场等10多家小型资源型企业。短短三年间,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带动80多家农家乐。
好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竹林吸引了龙威公司、盛隆公司、力信公司、萨辛公司等入驻,新兴起电子、化工、包装、保健等行业,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竹林实施“两高一带”战略,即:企业高度集中,居住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成为工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工业发展的成果则为城镇化提供了财力支撑。
竹林生长的企业都有高度的责任心。2008年,面对金融风暴的侵袭,竹林的许多企业受到冲击,举步维艰,关键时候太龙药业挺身而出,帮助大家渡难关,竹林的各项事业得以持续发展。镇党委委员李培涛介绍,尽管企业改制了,但是只要镇里发展需要,所有企业都是有求必应。
创业初期,竹林的干部群众吃住在工地,大会战是惯用的形式,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发展长寿山旅游修公路和登山步道的时候,企业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极具感染力。乐于奉献,为了新项目上马,许多干部职工自愿放弃休息时间,上项目需要钱时,他们甚至一两年都主动不领工资。
李书转介绍,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竹林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竹林的工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依然担负着艰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