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沪指夺回3000点
北京严禁开发商
直接收存预售款
温室大棚里的致富能手
上季消费投诉 家电数量居首
工商查扣假名牌
郑州机场增加
多个城市航班
公益性岗位补贴
每人月涨75元
今日起汽柴油
价格小幅上调
购房该不该一步到位?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温室大棚里的致富能手
从平菇生产到香菇生产从一人发家到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阎连旺 文/图

上街区任庄村现年48岁的农民白峰奇,22年前就大胆投资,种植食用菌,如今实现了自己的发家梦想,也留下了一串鲜为人知的致富传奇故事。

从窑洞种菇到大棚种菇

1988年,26岁的白峰奇从广播里得知河南省农科院举办食用菌培训班的消息,便毫不犹豫报名学习,学完就买来棉籽壳和菌种,在几口破窑中种起了平菇。他认真钻研平菇生产技术,生产的平菇质量好,很受消费者欢迎。

于是,白峰奇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平菇。他用自己的一块水浇地换了别人一块瘠薄地,很快建起一座温室大棚,进行平菇规模生产。他不断探索提高平菇产量和质量的方法,还改发酵料生产为熟料生产,大大减少了杂菌的发生,明显提高了平菇产量。1994年,他在200平方米的平菇温室大棚里生产平菇上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平菇王”。

从平菇生产到香菇生产

平菇和香菇虽然同属食用菌,但香菇生产技术远比生产平菇要求高,弄不好就会赔得底朝天。前些年,在香菇生产的农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哭,种香菇。”可白峰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征得村里同意,掏出2000多元钱雇来一辆铲车,铲平了一块堆放着大量垃圾的闲置地,建起一座3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开始香菇生产,一次就大胆下料5000袋。可第一茬香菇长出来不久,5000袋种料大部分染上了杂菌,如不及时处理,上万元的原料费就会“泡汤”。

白峰奇不气馁,凭着一股倔劲儿,从香菇栽培书籍中寻找答案,原来是搁在地表的香菇湿度过大,加上通风不良才导致杂菌大量滋生。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他就对症下药,果断地改地面生产为搭架生产,并加大温棚通风力度,很快度过了香菇生产“危机”,白峰奇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从那以后,白峰奇生产的香菇生物效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心中有底的白峰奇迈开步子大干,又上了一个300平方米的香菇大棚。他处处精打细算,投入资金买来相关设备,自己制作菌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年生产香菇10000公斤以上,产量在方圆几十里一直名列前茅。

从一人发家到共同致富

白峰奇是个有爱心的新型农民,食用菌生产靠科技致富后,没有忘记众乡亲,他还指导村里40多户农民种平菇,义务上门作技术培训,以成本价提供菌种。方圆几十里谁来求教,他都热心指点。他还搭上工夫,赔上油钱,骑摩托车奔波到荥阳、巩义等地,对食用菌生产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每年还要对菇农进行两次集中技术培训,帮助周边一批菇农走上致富路。

白峰奇奋力拼搏实现了致富梦想,并获得了郑州市首届农村青年致富能手、河南省优秀青年农民等称号,还成为我市科技示范户。

图为白峰奇在大棚里观察香菇长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