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9
28
tpzz110123
tpzz110121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城市是个活物
无标题

城市是个活物

我每次看见数落北京城市建设的文章,心里都很矛盾,尤其是大老远地从飞机上落下地就开始说北京怎么变得这么丑陋没文化。说的虽然在理,但是在北京生活的人好像并没有那么水深火热之中的痛感,倒是显得热火朝天的兴奋。所以,要看一个城市断不能只看街面上的建筑,那是观光客的眼光。

有一个走南闯北的朋友说过一个段子,好像说到了几个城市的文化特点,他说,在广州你能看到的人有广东人、湖南人、江西人、北京人等全国各地的人,在上海能看到的是上海人和外地人两种人,到了北京就只剩一种人了,全是北京人,不管从哪儿来的,待上些日子就都成北京人了。北京这种无所不包的包容力不同于广州之处大概就是它还有大锅烩的融合力。这大概就是北京的魅力了,所以北京虽然吸引了南腔北调的人,但绝对都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嗓门。人都这么杂了,都放眼世界了,这时候如果您还指望这个城市有一个统一的风格,那除非我们把北京推倒了,重新按理想规划出一个。

可是谁想好了该把北京规划成什么样吗?这么杂的人,大家都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统一吗?规划出来的城市大家都同意吗?正如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人现在也不能不把无孔不入的生活方式考虑在内,来探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艺术,他们发现“一只鞋能透露给我们的消息和一座大教堂所蕴涵的内容一样丰富”,因为无论多伟大的杰作,表现的只是单个的天才,而鄙俗的物件儿却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城市的文明大概也应该这样评价。

我记得有人曾批评上世纪50年代以后在北京兴建的苏式建筑,把北京的古城面貌破坏了,的确称得起千古遗憾。但是生活在继续,经过几十年几百万人在这些建筑和街道里的养儿育女,工作成长,这个不合皇城神韵的城市也有了人气,现在看起来也成了一代人怀旧的对象了。在建筑文化上它再怎么不对,可是它和那时候的社会生活是协调的,新中国成立,一下子那么多政府机构那么多人,胡同装不下,必须建楼;另一方面它和那时候的文化气氛是一致的,大家都是一个单位里的公家人,工作生活分得没那么清,工作生活在一起就在情理之中,何况还有个强大的榜样给你学习。可见城市要变成什么样,不是书本道理能说了算的。一度要在建筑中保留历史文脉的那些建筑“帽子”,成了这20年的城市建筑的最大笑话,现在人人都会挤对它几句。看起来苏式建筑和大帽子都是规划出来的,但是根据不一样,根据历史趣味规划和根据生活方式规划完全是两件事。怀旧归怀旧,现在如果还坚持上世纪50年代那种建筑规划不会有多少人同意,就会像“大帽子”一样遭人嘲笑。根据一个现成的理念规划出的所谓城市文化很难驾驭琐碎而充满变数的生活。

说到城市文化时,大家都爱指责规划者和建筑设计师,因为有一句话把建筑比做立体的音乐,石头的诗歌,背着这么个艺术大包袱,建筑师们就有了义务憋足了劲来设计惊世骇俗、最新最美的建筑。越是指责他们,他们就越使劲动脑筋,结果可能就越糟。北京的城市建设最遭抨击的规划,除了把老城墙的拆毁把那种文化拆毁了,就是这20年的花样翻新却没有建设出新的文化。糟就糟在太使劲了,急于旧貌换新颜。

不管文人把建筑比做什么样的艺术,由这些“艺术”结构起来的城市只是过日子用的。当然所有的美丽城市总有它的标志性的、堪称艺术品的建筑,但是城市的文化聚集力不一定就由标志所能决定,北京过去的古老文化不仅因为那无可比拟的城墙和紫禁城,更因为有弥漫城内的胡同四合院、院内的枣树柿子树葡萄架、气定神闲的北京人……革命时期的北京也不仅因为有广场,还有那些“机关大院”、革命热情冲天的革命干部、红旗下宣誓的少男少女、动不动就感觉接近革命中心的骄傲……这就好比不能因为人是由一些蛋白质组成的,就把人当蛋白质对待,也不能因为城市由建筑和街道组成,就把它当成蓝图对待。

城市也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也不是一手建设的,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符合土壤和气候的植物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如果你说她没文化,也用不着给她太多的刺激,城市的文化不是“建设”出来的,也不是克隆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如果你说它没文化,它缺的是由生活的土壤里一枝一蔓地生长起来的理由,缺的是平常的耐心和局部的精心。让建筑师背个艺术大包袱,不如多一些像园艺师那样心情的建筑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