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强和改进国企
党建工作的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法律援助
搞好城际间协作
示范点创建是深化基层
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升文化软实力

杨丽红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涵盖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等诸多因素。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的“软实力”,始终备受世人关注,文化作为“软实力”结构中最基本、也是起根本作用的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管城区作为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最厚重的老城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区位优势。但还要清醒地看到,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保守,思维狭隘,挖掘、转化意识和能力不强,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水平还不高,特别是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县相比,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比较落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应着眼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管城率先实现跨越式目标的强大助推力,把“文化管城”建设继续列入区“十二五”发展纲要,并作为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区委书记法建强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以党建为龙头,打响用好民族牌,把管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特色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名胜区和和谐宜居示范区。区长岳希荣经常深入文化企业调研,想办法、出主意、找对策,破解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区上下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重抓落实,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创新,在提高全区文化软实力上下狠功,有力地推进了“文化管城”建设,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如何把“软实力”这一“硬道理”成为战略转型的硬支撑,要充分认识文化是一种精神,是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培育“人人崇文尚德”风尚的重要支撑,文化是软实力但不是软任务,软实力要由硬实力来支撑,作为硬任务来抓好抓实,它关乎民生建设和保障。面对“十二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文化品质,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自我打破。要破除思想上的“小市侩”意识,破除陈旧发展观念的束缚,从大处着眼,从高处立意,将管城建设定位为商都文化的标志性名称,提升文化管城的层次和含金量。要让以文化的发展痕迹为基础,带动管城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思想文化、饮食文化等综合文化的发展。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管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导。在管城文化发展上,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管城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协调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好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明确文化在管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历史文化与政治、经济、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历史文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将文化软实力提升看成几个文化事件的操作,要进行系统性规划和设计,有步骤、分阶段、实实在在地推进;要全面促进管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管城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三要围绕特色,凸显商都文化品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品牌的竞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娱乐业都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我们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能不能拿出吸引人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只有拿出比别人更好更受欢迎的文化品牌来,才能推动文化管城再上新台阶。要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一是做大商都文化品牌。继续深化商都文化的研究挖掘工作,合理定位、务实开发,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二是做强非物质文化品牌。三是做深清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管城文化内涵。四是继续加强乡村文化大院和社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满足群众文化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四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可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育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我们要围绕文化管城建设,把文化建设与旅游、信息、娱乐休闲、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相融合,以文化提高这些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优化产业发展氛围,坚持政府管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为主在辖区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集团,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素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区域结合、相对集合的空间组合特色,整合全区资源,注重引导资金投向物质文化项目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推广。五要建立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之所以没有创造出优秀的文化品牌,关键在于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破除旧的、有悖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真正引进一流的人才,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造就大批各级各类、层次多样、优质实用的文化人才,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持久力、创造力。同时,要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育,特别是创新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让全区干部职工都能够享受到文化大餐的灿烂阳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是文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无形但又有力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改善投入方式,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城镇居民和群众感受文化魅力,得到文化实惠,共享科学发展成果。(作者为管城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