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李慧敏)早在2007年,金水区就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区。三年磨一剑,金水试点已闯出金水模式——以强化社区建设和服务为切入点,着重在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残障康复、志愿服务、公益类民间组织领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建设,逐渐进入民政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民间组织的四个“社工化”境界。
民政工作者率先“社工化”
民政工作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社工理论和务实方法相关联,同时也是推动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主阵地,引导和推进全区民政系统工作队伍的“社工化”乃大势所趋。2008年,该区出台意见,积极引导民政及相关领域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社工师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全区民政系统已有50余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具备了社会工作师的专业资格。
社区工作者向“社工化”递进
社区专职队伍是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主导力量,金水区通过建立完善机制,使社区工作者渐变为社会工作者。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2003年开始,该区上马社会工作人才工程,每年都有计划地在高校选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如今全区有近500名各类社会工作人才活跃在一线。建立定期培训机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区民政局与郑州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年年都有社工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实践,街道办也成为省会高校的社工实习基地。
推进社区志愿者“社工化”
在金水,许多街道办事处的志愿者服务都颇具特色化品牌化:杜岭街道的“红色家园”金阳光志愿者服务队800多人;花园路街道尝试运用“类家庭”救助模式,对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流浪儿童,实施亲情式救助。这些现代社工理念和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金水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受到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肯定。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化”
2005年,金水首倡“社工进社区”,结出全国第二、全省首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这颗声名赫赫的果实。
服务站的站长陈驰就是金水区引进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专业人才。服务站全新的“政府指导支持,专业社工主导运作,广大义工协助参与,社会多方共建”的运营模式,使志愿者服务更加贴近、更加专业。绿城社工先后开展了个案心理辅导、长者社区关爱、社工助残等个性化社工服务项目,还启动了国内首个“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试点工程,受到了广大市民尤其是特殊群体的青睐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