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昆仑——新疆秘符》
如何走进大师内心
我快到家了
猫蝶之年
3
36
爱书古今谈
秋山红树图
妹妹家乡弯弯的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猫蝶之年

我读书有个恶习,喜欢从后面往前读,像一个人突然“猫蝶之年”——这样说还不贴切;像一个人生下就八九十岁,他要凭空回忆八九十岁前的生涯。我觉得这样读书几乎就是杜撰,只是我深感乐趣——读书无非一种乐趣,尤其在当代,既不会有黄金屋,也不会“有颜如玉”;但我怀念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前世。

书从后面往前读,仿佛先到了绝处,然后估摸着绝处逢生。于是这乐趣,读劳伦斯·布洛克,读奥希兹女男爵,读岛田庄司,读安伯托·埃柯,读小说,自然要打些折扣,“石出”明摆那里了,再让“水落”。也不一定。悬疑小说、推理小说,一言以蔽之,凡小说我皆认为是“恶作剧”,从后面往前读,也是“恶作剧”,此消彼长耳。把“恶作剧”带到诗与散文的阅读之中,“乏恶可陈”,诗与散文无所谓——我读诗,偶尔从最后一行读起,能测到作者心气,通天神狐齐天神猴难逃尾巴之厄,方觉也更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博大精深——从第一行读起,是给这一首诗一件一件穿衣服;从最后一行读起,脱掉衣服,立地成佛,或者,仆地为鬼。读散文,单篇的,我还没从后面往前读的体验;至于散文集,我是一概从后面往前读。我很喜欢看人写后记。我最怕自己写后记——写后记之时,是写作者最为孤独之际,朋友们一哄而散,你却不能一走了之,这是你的家,你得打扫:或许并不是孤独,是倦意与烦。看人写后记是作客,随时都能一哄而散的。

一边写着,一边看着,竹峰他给我发来《空杯集》的电子文档,我用鼠标一拉到底,找着后记。他前两天发来的,这个后记我前两天已经读过,当时觉得不错,现在复读一遍,还是以为好的:

我以前没出过集子。

这句突然的大白话里有斩钉截铁的感叹、门庭萧瑟的诗意。“真的很好”。

很好的一篇散文,就是很好的一个句子。

我这样讲,不是炼句的意思,也不是说一篇散文读完了,让人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句子和一句话完全两回事。我的意思是,一个句子是一篇散文的发力点,至于这个发力点在什么位置,那是忽东忽西或无东无西的。比如“我以前没出过集子”这句,就是作为后记的开头,也是很好的。“我以前没出过集子”,自然段,空一行,再往下接,试试?试试发力点的位置,它有时候是群山中的空谷,它有时候是平原上的孤山,要紧的是,要把发力点看作“化书”一部——能把力都转化为气的,便是上乘。力也不见,只觉一片神气。

很好的一篇散文,就是很好的一片神气。

说到了气。我以为好的散文家要有旧气,要有厚气……不读书不行,光读书也不行。在中国,若要做个不错的散文家,我猜测的读书方法是从鲁迅、周作人开始,往明清读,再往唐宋读,这些都是长身体,读到魏晋,方知气的精深,读到先秦,才解力的博大。我这样说,隐约有我的偏见,我当然不认为文章愈古愈佳,从文章的角度看,先秦的文章用力过猛(庄子除外),只有魏晋人把力转化为气了,中国文章的美开始美得真正独一无二。

关于竹峰的文章,收缩地说,很中国散文,我想说的是——不是用汉语写作的都称得上是中国散文的。在我看来,中国散文它要具备这两点:山水韵,水墨味。我这样说,并不指游记与书画记。大部分游记与书画记常常没有山水韵和水墨味。我说的是中国散文的精神,是骨子。不是新闻,是故事。中国散文就是中国故事,故事里有两只兔子,一只兔子是山水韵,一只兔子是水墨味——一片神气山水韵,一片神气水墨味,没完没了,无边无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这几年,我“鼎力相助”,给朋友们写了一些序,“和气”好像还没伤,因为朋友们包容了我的乱写一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