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粉条拉长致富梦
推行优质服务 树立良好形象
新郑动态
郑州市宣讲团走进新郑
科技领航 新品不断
城乡统筹 一体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节节高
关注报纸
关注新郑
开展消防检查 保护旅客安全
大检查大整治大督察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粉条拉长致富梦
——观音寺镇王行庄村见闻

本报记者 陈扬 李伟彬 通讯员 周阳

冬日的阳光温暖中带着清冽,记者驱车来到新郑市观音寺镇王行庄。一进村,只见道路两旁货车排成了长龙,纵横交错的柱子上挂满了干净、通透的粉条,几位工人满怀喜悦,不停地忙活着。

“这些都是等着下午粉条晾干后拉货的车!”村支书乔红俊笑着告诉记者,“春节前这两个月,基本上当天晾成的粉条当天就卖完了。”

还没来得及了解王行庄的粉条为什么这么紧俏,热情的主人已为记者端来了刚出锅的热粉条。简单地拌点蒜汁、葱花,竟让人觉得香气扑鼻、食欲大增。入口后,那种劲道、爽滑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说起村里粉条,乔红俊满脸自豪:“咱这绝对是纯天然、纯手工绿色食品。”

随着乔红俊的脚步,记者来到加工作坊。“从红薯粉碎开始,粉条要通过四道过滤、7道工序。”乔红俊介绍道。做粉芡,拌糊,捶瓢,穿竿,冷冻,晾晒,储藏。这样做出来的粉条,口感柔韧、细腻,营养价值高。

热气腾腾的作坊里,工人们在那里有条不紊地忙活着。一个师傅把拌好的“糊”放到一个扎满漏洞的瓢里,用手有节奏地轻捶着,条条丝线就缓缓地垂到了冒着热气的锅里,另个师傅拿个长筷子,把粉条搅起,拉到流着凉水的圆辘轳上,冷却后转到了另一个盆里,再个师傅轻巧地盘在竿上,拿到旁边晾晒。整个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领略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做粉条最主要的就是原材料和工艺。原材料决定品质,工艺决定口感。”村里的技术顾问王宗仁告诉记者。

王行庄做粉条的历史由来已久,土得纯粹、吃着劲道的粉条制作技艺已经流传了近百年,全村家家都会做,很早就享誉十里八村。

“我们采用基地加农户的形式,尽可能地让全村人都参与进来,大家共同致富。”现在王行庄村每年的红薯能收到七八十万斤,都是该村村民种出来的。传统工艺加现代营销模式,王行庄的粉条很畅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