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请记住我
给袁隆平(外一首)
《一个人的诗歌史2》
9
3
“蛋”与“墙”
秋意图
太行金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蛋”与“墙”
读郑兢业散文集《逃学,逃向文学》

傅爱毛

书林

漫步

读完郑兢业先生的散文集《逃学,逃向文学》,我不可遏制地想到了日本作家村上椿树的一段话:“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我写小说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使个人灵魂的尊严显现,并用光芒照耀它。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透过郑兢业先生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钢骨铮铮的“人”、一个襟怀磊落、堂堂正正的“人”。这个人有着高贵而又坦诚的灵魂,不管面对人世间怎样坚硬冰冷的“墙壁”,他的灵魂都不曾有过丝毫的畏缩和怯懦,更不曾有过掐肩谄媚的奴颜婢膝。在他的文字背后,弥漫和渗透着深厚而又浓郁的文学情怀以及高贵浪漫的文学品质。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文学的情怀和品质,才能孕育出真正的文学作品。正直诚恳,坦荡磊落,以及悲悯、平等和慈爱,这些都是文学情怀所必备的元素。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太多的卑鄙和龌龊以及谎言和狡诈被华丽披靡的文采所装扮,太多的嚣张跋扈和恬不知耻被老辣犀利的文笔所掩饰,令人意冷齿切、避之唯恐不及。那样的文字不管多么地道,都与“文学”风马牛不相及,那是人格与文采相互排拒分裂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是一种“只见羽毛,不见凤凰”的炫技。

对郑兢业先生来说,“文品”和“人品”始终是和谐而又统一的,在他的文字背后,站着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人既不掩饰、也不做作,更不装神弄鬼、狐假虎威。透过他的字里行间,让人看到的是呼之欲出而又灼灼夺目的人性之光。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这一老字号真理,早被虚伪无耻的文痞文混给‘解构’得一塌糊涂。如今,要想沿着‘文路’去找‘人’,怕是踏破八双铁鞋,至多能找到一只焉巴茄子。文与人的剥离,文与魂的互不相干,才是当下文场的便饭常菜。”

对郑兢业来说,文如其人,名副其实。在他的眼里,皇帝和乞丐没有什么尊卑之分,恶和善决然泾渭分明。他可以十分坦然地帮助街头老人捡拾破烂而毫无愧色,像他说的那样:“对我来说,帮老人拾破烂是一种人性上的收获,是在人性的田野里拾穗。在拾荒的路上,我还捡到了这样的生命哲学:国王和乞丐,达官贵人和捡破烂者,都是一样的人,我灵魂的眼晴,何时能做到对一切人保持不仰不俯的平视,我身上便多了一分人性,少了一分势力。”

郑兢业没有站在自我虚拟的峰巅之上居高临下地俯视众生,他亦没有那种过度膨胀的张狂,他的文字在不动声色的平朴中弥散着美善和温暖的质感,他的目光总是关注到人性中最值得探究的领域和角落:忏悔意识、平民意识、自我认知意识、责任和使命意识、诚信意识等。他的文字给人一种大气和阔远的感觉,那种小恩小怨、小情小调以及小家子气的狡黠和诡谲在他的文字里无迹可觅,那种潜隐在旮旯拐角里的机巧手腕和龌龊伎俩更是不见踪影,这跟他做人的豪爽、刚正和大气如出一辙。

在郑兢业的文字里,丝毫都不粉饰和掩盖自身的“人性隐污”。当他拒绝了一个行乞者伸向自己的求助之手以后,内心忐忑不安、久久难平:“补救吧,赎过吧。我穿上外衣,顶着寒风,急急走出家门。” 在《别样的“临终形象”》里他这样说道:“在我看来,罪恶的极致,并不是罪恶本身,而是不知忏悔,拒绝忏悔。拒绝忏悔这一人类灵魂恶疾对人心的摧毁力,绝不亚于艾滋病对人类肉体的摧毁力。”

“平民意识”是郑兢业文字中随处可见的珠玑闪烁。在《周皇陵下的平民意识》里,对于后周太祖郭威“生平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的“死德”,他如此感慨:“在古老的历史车轮里,在我们悠久而沧桑的历史年轮里,我找到了点燃朴素的平民主义的理性火炬,它照耀出人类前进路上的光明和温暖。”从郑兢业的文字里看不到半丝半毫膨胀夸张、得意洋洋的自负和狂傲,对自然和众生他充满了谦卑的虔敬,而思想的光辉在他的文字里更是处处闪耀、熠熠生辉,良知和激情又使他的文字弥散着炽热滚烫的温度。

透过郑兢业的文字使我们感知到一个思想者胸怀的宽度、灵魂的纯度、心灵的柔度、骨头的硬度,以及血液的热度。他不是凭着骄奢炫目的技巧在写作,而是用沸腾的血液在写作。他不是为了捞取某种可怜的资本而写作,也不是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作对他来说是精神的狂舞、灵魂的呐喊、良知的证言。文字对郑兢业来说不是被践踏在脚下的铺路石,亦不是逃避现实的庇护所。他没有拿文字装扮自己,也没有利用文字为虎作伥、张牙舞爪,更没有躲避在文字的象牙塔里行尸走肉地养尊处优、苟且偷生。他坚守着文字本身所固有的纯粹,亦坚守着一个写作者最根本的良知。也许他的文字缺少一定的机巧和聪明,偶尔显得笨拙和稚愚,甚至是“迂腐”。然而,正是这“笨拙、稚愚和迂腐”,使他的文字具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原动力,这种力量使任何的机巧都黯然失色、苍白贫血。

在这个被物质覆盖、被欲望淹没的时代,耻辱感的丧失成为人类的一大灾难,而郑兢业始终敢于“直面耻辱,咀嚼耻辱,竭力抵抗耻辱,坚决走出耻辱。” 思想者的良知使他始终在关注“人的生活色彩、人的生命走向、人的灵魂升沉、人的心灵寒热”。“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文字里同样具有深刻的体现和彰显。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一路走来一路丢弃,郑兢业始终在痛惜而又坚韧地默默捡拾。哪怕能捡拾到一鳞半爪,他亦决不放弃。他清楚地明白,自己捡拾起来的都是思想和灵魂的“舍利”。这也同时注定了,他的文字具有极高的含钙量。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寻觅到许多人早已丧失的“傲骨”和“脊梁”,唯独看不到邀宠、谄媚。

“因为无知才妄说,因为低能才逞能。”郑兢业先生的文字充溢着对“大善、大仁、大爱、大公”的敬仰,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那种炫技性的表演和得意,有的是执著的探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脱掉鞋子,扑倒在思想的高山下,醉卧在人性的春风里,去领略精神山峰的峻拔雄奇,去品味清风摇落禾尖晨露的心灵天籁。”

独异深刻的文字、锐利坦诚的思想、张扬着率直、勇气和胆魄的灵魂,这些元素凝聚成了一座思想的庙宇,给我们提供了丰厚博大的精神资源。这丰厚的资源突破了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局限,使我们在回味和咀嚼中汲取无限的营养,让自己的人格得以成长和提升,也使自己的精神天空得以拓展和超越,这是郑兢业先生的文字所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不管从技术层面来讲,其文字存在着怎样的缺陷和不足,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有从灵魂上亵渎文字,也没有从行为上羞辱文学。他以自己的大气和拙朴抵达了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境界和高度,并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超越了其在文字技巧方面的局限,也超越了功利世俗的得失成败,闪耀出了文字和灵魂本身固有的光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