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23
17
tpzz1110110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17

当我仔细一算账,连自己都惊着了。我一个月光是用来打车的钱就将近3000块,仅仅是为了多睡一会儿或者嫌自己开车太麻烦。而我将这种个人习惯用在工作中,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虽然我以前觉得,这样做体现了我对员工的关心爱护。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关注成本控制,有条件地控制那些不应该被随意放大的成本。比如交通问题,此前公司为某些员工支付了每月高达千元的交通成本,目的是让他们工作效率更高,或者更舒适地完成任务,但我相信,如果将这1000块钱变成给他们增加的薪水,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工具高效完成工作,而且还会完成得更好。毕竟对每个打工者来说,多发1000块钱现金让他感受到的变化和工作动力,远远高于我让他们舒服地打着车干活。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细节,就像打一次车花销好像不大,但积累一个月就惊诧了我一样,在一个公司的运作中,有多少这种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有多少钱花在了不恰当的地方,或者说压根儿就不该花?这些完全可以节省下来的钱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就是公司的利润,可以分配给员工,让大家更好地生活吗?

随后又发生了另一件事,让我彻底意识到每一个细节的成本考量多么重要,业务成本的控制对公司的发展多么重要。

某天,我去拜访精品购物指南传媒集团(就是在北京家喻户晓的《精品购物指南》《风尚志》等报刊隶属的集团)的老板张总。在我心目中,精品传媒集团无论从规模、收入还是行业地位来讲,在全国都是城市类媒体的No.1,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运营成本巨大、收入巨大、影响力巨大、品牌效应巨大等各种都牛B的公司。我认为他们和众多外企一样,愿意以高成本换来高品位、高品牌价值。

就在我和张总交谈的时候,他的助理进来了,好像是集团当时要做一个品牌推广活动,助理拿着设计好的纸袋样品进来请张总过目,看是否符合要求。

一般来说,这种规模的企业,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印刷品不必要由老板亲自定夺,但助理却好像很重视这件事,我想张总可能是个非常注意细节的人,要么就是这个活动很重要,重要到需要老板亲自关注每一个细节。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张总提出了一些设计上的修改意见后,助理转身要走,张总突然问了一句:“小王,这个纸袋对方怎么报价的?”

“哦,好像是一块七毛钱一个吧?”

“多少钱?一块七毛钱?怎么这么贵?”张总冷不丁却很严肃地问。

可能助理也没想到张总会问这么细节的问题,所以一时没想好怎么回答。

张总又接着说:“印刷这事儿瞒不了我,我也是从基础干起来的。就这纸袋,印出大天来也不超过一块五一个,难道你们砍了半天价还涨了两毛钱?好,这纸袋一印就是上万个,就这一次活动用。每次都不考虑这些细节,一年下来不得浪费个几十万啊?”

“呃……”助理有点儿支吾,看得出这事儿并不是她去谈的,也有些尴尬。

“好了,这样,你跟市场部说,让他们重新谈,实在谈不来用不用我亲自跟制作公司谈?这些细节不控制好了,咱们哪儿有利润可言?你去抓紧安排吧。”

助理走后,倒是我惊讶了半天,我没想到这么大一老板对公司成本控制的把关严格到这种程度,甚至到了“抠门儿”的地步,而且感叹张总已经做到了集团的一把手,竟然还对业务的细节了如指掌。

当时我就一个感觉,我自己距离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差得还太远。

日子过不下去不怨老板

当我的花钱观有了一个明显转变后,处理问题的很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有的员工来找我谈加薪:“茅总您看,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我每天上下班公交车换地铁,差不多小十块钱,一天三顿饭少说三十来块钱,房租一个月一千五,还不算其他的日常开销。这两千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我真没法过了。”

听起来,是我让他过不下去的。

凡是做过老板的,最郁闷的就是遇见这种员工。说这些话的员工大部分被Fire了,估计他们也对老板恨之入骨。倒不是错在他说的话本身,而是他的思考角度有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