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先勇书话》
沉静的诗与温暖的关怀
丁立的诗
1
6
兰沟的月亮
村头印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6

我听有人说,“没有拆迁就没有新中国。”这种说法极端了。城市、街道、社区都是有生命的,它与人的生命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就孕育着一种文化。而居住在其中的人,就离不开这种文化。离开了就好像没有了着落,没有了根基。

我想政府尊重百姓,以民为本,自然也应当尊重城市的生命。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政府可以给他吃药、甚至动手术,但轻易不要在他的身上剜肉切骨。毁坏城市的生命,无异于人与文化的自杀。古人为什么说“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那是有道理的、有原因的。只有居安,才能业乐;只有休养生息,才能生生不息。

问:那古人在城市发展方面是怎样的一种理念和思路?

答:那得从城市的起源说起。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已经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最早像样一点儿的城都有两圈,里面一圈是“城”,城里住的是国王或者诸侯,墙头有人守卫,所以“城”里是宫殿区。“城”的外边再圈上一圈墙,这就是“郭”。被“郭”围起来的地方,住的就是一些王公大臣和各色闲杂人等了,甚至还有墓地和农田。后来,“城”和“郭”两个字就经常连用。

问:古人建城的目的是什么?

答:古人最初建设城市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实行的是“两城制”,有“内城”“外城”之分。“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也就是说内城曰城,为护君。外城曰郭,为守民。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

关于“内城”、“外城”的建造规定,在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哲学家孟子那段著名的论述中有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里之城”应该搭配“七里之郭”,这就是当时城市建设的定制。内外城“三七比”是当时较为通行的规定,属于较小的城池。

问:“三七比”的城市定制,不也是黄金分割律在城市规划的体现吗?

答:是啊,你说我们的老祖先伟大不伟大?

对城市的基本定制,早在周朝就开始了。《周礼》中有篇文章《考工记》,专门规定了各级都城的建造规模及规划方式,并对天子的都城与大小诸侯的都城,以及卿大夫的城堡,做了具体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僭越”之罪。不像现在有些县城,动不动就扩建政府大楼的规模,也不在乎上面的批评。

问:古代都是小城大郭吗?

答:也不全是。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对周朝城市建设的“王法”,已经不屑一顾了。“城”和“郭”的建筑比例,也不规范了,经常被改变,不再都是小城大郭,而大城小郭的情况也存在。

问:古人建城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古人建都提出了顺应自然的理念。比如,齐国丞相管仲就大胆提出建立国都要顺应自然地势的主张。他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理念,打破了周朝建立国都的单一模式束缚。这些对中国古代城市定制的影响很大。许多古代城市格局都表现出利用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问:那也就是说,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古人在城市规划中所贯穿的重要理念?

答:是的。而真正对城市定制的改革,是从秦朝的商鞅变法开始的。秦朝把此前的都城栋阳迁到了陕西的咸阳,建在北阪。所谓阪,就是建立在高高的山坡上的城市。这个称谓,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现在的日本还在沿用,比如日本的东京大阪。

当初建造咸阳时,秦朝遵循的是“不拘周礼,营造大城,虑及后世,独步天下”的建都主张,将咸阳城建得宏大严谨,肃穆庄重,一改周朝的固定模式。比如,城南的白玉渭桥的宽度就从六车并行变成九车并行了,城市规模远远超过周朝的王城洛阳。

后来的城市建设就越来越复杂了。像明清的北京城就是三圈的,最里面是皇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外边一圈是内城,再外边又是一圈外城。

6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