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孔子择婿
古城纪略
《中国1911》
年是民俗的活化石
4
9
竹风标千古
自在  无忌
长春吉祥(国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9

朱熹奉母至孝,远近闻名。相传朱熹的母亲喜欢吃儿子亲手做的汤饼。朱熹便在每次出门远行前,亲手制作好多汤饼来供奉母亲,以慰老母漫漫长夜思儿之情。周围的乡亲感其孝心,相互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并称此饼为“朱熹孝母饼”。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孝道文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古人在宣传、推崇“孝道”理论上,更是不遗余力,这在《孝经》中体现非常突出。古人也很注意树立典型,以此来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问:古人在宣传孝经理论上具体有哪些说法?

答: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就已经相当流行。当初,周文王对周公旦谈“九德”时,就说过“孝子畏哉,乃不乱谋”的话。

到了孔孟时代,中国孝道便有了自己的经典作家和经典论述。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悌”看做是“为仁之本”。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大学》中也讲,“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都把孝道看做是人伦道德的根本,并用它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

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孟子还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吗?

答:没记错。在孟子看来,只要“孝悌”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仁政天下。

到了西汉时,学者董仲舒则倡导“以孝治天下”。从汉武帝开始,朝廷实施“举孝廉”制度,注重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还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说明“以孝治国”的理论逐渐被提到政治的高度了。

问:现在也有些地方政府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能录用为公务员”,是否也是延续了中国古人的做法?

答:应当是这样。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德性和操守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当是从政为官的一条标准。

从古到今,把孝道和当官挂起钩来,肯定是深得民心的。但我想,不能过于推崇孝。因为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如果把“孝”捧到天上,甚至动用“一票否决”的方式,有时不免要走入极端。只有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问:为了推行孝道,古人是否还制定了有关的法律?

答:那自然少不了。除了在家庭道德、政治道德范围宣传孝道思想,古人还对孝道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者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比如,《孝经》里有“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汉代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还有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被列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唐朝法律也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对不孝的种种罪行都订有具体处罚的条文。

问:今天的《婚姻家庭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不孝的种种罪错也有具体的规定。这种在法律上对不孝言行的惩处,是否也是延续了孝道在中国社会始终如一的历史地位?

答:不仅如此,也是保证孝道得以通行古今的基本底线。

中国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从奴隶社会到今天,不管哪朝哪代,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变化,也不管是最高层的统治者还是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孝道始终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推崇的一种道德价值,也是共同遵循的一种道德秩序。谁违反了就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问:今天的社会,与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传统的孝道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问题不断,矛盾重重。比如,一些年轻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独生子女未来养老负担沉重,社会保障体系又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到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为此,很多人也陷入了困惑。对此,你怎么看?

答:这是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的社会里,确实存在一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比如,最近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重庆一位老太太把新房刚刚过户给孙子,就被孙子马上赶出家门。孙子还恬不知耻地对别人说什么,“念在血浓于水的分上,愿意出钱给她租房住。”你看这还是晚辈做的事情、说的话吗?太不像话了!

还有一位母亲将积攒多年的钱拿出来,把儿子送到国外学习。孩子出国十余年,直到自己结婚生子后,也从不曾回国探望他的老母亲。又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又不是交通不发达,怎么就不能回国看看老人?老人能不伤心吗?这能算是孝顺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