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孔子择婿
古城纪略
《中国1911》
年是民俗的活化石
4
9
竹风标千古
自在  无忌
长春吉祥(国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竹风标千古

竹风标千古

要说,我曾去过两次博爱,然而向往的心总是难以遏制。为什么?因为博爱的竹林及历史上的“竹林七贤”一直是我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初冬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第三次来到博爱,顾不上休息就直钻进竹林,寻找千年前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的影踪。

尽管我知道嵇康的生命已经被雨打风吹去,但循着竹林间的幽径,似乎隐隐约约地听到了竹林间回荡着的不羁的长啸声,以及远处山阳树下传来的鼓风锻铁的叮当节奏,两相交织,形成一曲天籁之音……接着,悠扬的琴声响起,正欲侧耳细听时,戛然而止,之后,一阵风吹过,竹林随之摇曳,如同大海中泛过的涟漪,消失在遥远的天际,继而是一阵惆怅,在我心中落下淡淡的回味。

我站立良久,想起了颜延之的诗《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颜延之喻之为“龙性”的嵇中散,就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其实,嵇康是“家”不是“家”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还真无所谓,我就是敬佩他的“龙性”,敬佩他那如竹子一般的高风亮节。定格于历史长河中的嵇康身材修长,远远看,就是一棵青翠挺拔、摇曳多姿的竹子,人们称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他的名言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在当时的社会里,嵇康就是一个独立特行、不受任何礼教束缚、神仙般洒脱的名流。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放浪“另类”。但鲁迅先生很称道嵇康,他辑校了《嵇康集》,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嵇康是一个喜竹的人。据说,嵇康在他的居所内植竹无数,他的院子就是竹林。他住的竹舍搭于竹林之中,所用之物几乎都离不开竹。看着眼前的竹林,我想,也许他搭建竹舍的竹竿用的就是博爱的湘妃竹;他睡的竹床、坐的竹椅、用的竹篮乃至捞面条用的竹笊篱……都是用的博爱甜竹、筠竹、变竹、罗汉竹……

嵇康也喜音乐。嵇康在《琴赋》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向秀也说他 “博综技艺,与丝竹特妙”(《思旧赋》)。按照这两个朋友的说法,我猜想,嵇康很可能会好多种乐器,尤其是与竹有关的乐器,什么笛呀、箫呀、笙呀、琴呀,他都能演奏得沉鱼落雁,令人叹为观止。

《魏氏春秋》载,当年竹林七贤聚集在“河内之山阳”。山阳即山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博爱县当年属山阳县管辖。这表明博爱很有可能是当年“山阳旧侣”们啸居的地方。2007年,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树村发现了一通清宣统年间的竹林七贤亭遗址碑,为竹林七贤在这一带活动提供了佐证。但是也有人考证竹林七贤活动的地方主要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百家岩。其实,往事越千年,人去林空,雪泥鸿爪,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受限于具体的空间呢?郑板桥说得好:“难得糊涂。”故而宜粗不宜细。应该说,我们整个的博爱县、整个的焦作地区处处都留有嵇康和他的朋友们的仙踪。但话又说回来,只有竹林在,竹林七贤才在,嵇康才在。所以,寻踪嵇康就必须到竹林,而到竹林就只能到博爱。因为唯有博爱才有1万多亩竹林。钻进博爱的竹林里才会有那种由竹而人,竹人一体的真切感觉。

寻踪嵇康当然不能回避他的死亡。嵇康是笑对屠刀的。由于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这让他得罪了不少小人,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公元262年夏天,40岁的嵇康被封建当权者杀害。行刑前,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但没有用。嵇康从容弹了一曲《广陵散》,最后人去曲绝。这一天好像是一个谜。人间最黑暗,天上的太阳却很明亮;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最惨绝,死者却最从容;围观的民众最愤怒,琴弦上发出的音乐却最优雅。我以为,嵇康之死较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之死更让人百肠纠结。好像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嵇康死得凄美冷峻,就好像打碎了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价的艺术绝品。

初冬柔和的阳光穿过竹林,竹影摇曳,亦覆亦拂在我的脸上,前方似乎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轻轻挠着我的心。啊,莫不是嵇康悄然在博爱的竹林里散步,吹笛弹琴,谈诗论道?走过去,是几个儿童在嬉戏,其中果有二三吹笛者,在他们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嵇康的影子,这很使我快慰,但也使我叹息。尽管博爱竹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还是不断地在萎缩。可以说,竹林不仅是博爱人民的物质家园,也是博爱人民的精神家园。执著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想,只要留住了竹林,就留住了嵇康和他的精神,也留住了我们心灵的向往和追求。

竹风标千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