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治污也须有勇气
从“馒头税”开始降低民生税负
“二奶”与奢侈品市场存在共生关系
城市“贵族化”彰显“暴发户心态”
央企尊严应在公共贡献中挺立
艰难的农资打假“战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艰难的农资打假“战役”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刘俊礼 通讯员 许 刚 张鹏翔 文/图

农业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假种子

核心提示

春季,是各种农作物耕种、施肥、用药的季节,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生产、经销商却以此为契机不惜以坑农、害农为代价,大肆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来赚取高额利润。

郑州市是全国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重要集散地,农资市场大,经营品种全,市场监管难。农资质量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各级政府重视。但假农资“伤农”事件仍屡禁不绝。 

面对真假难辨的农资产品,农民维权有着怎样的难题?农资打假又面临着哪些尴尬?法律方面又存在着哪些空白呢?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坑人的假农资

午后,柔和的阳光打在大地上。老张抽着闷烟,在大片的油菜田中走来转去。望着眼前慢慢枯萎的油菜苗,他哭丧着脸说:“今年的收成完了,本来指望着这(油菜田)能挣两个钱呢,没想买到了假冒种子。抗旱能力差不说,又加上病虫害严重,买的农药和化肥也假,用了根本不起作用。”他边说边拔出几棵油菜苗仔细看起来。

这片渐渐枯萎去的油菜田,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沟赵乡西部。和老张家相邻不远处的一个油菜田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老张说:“虽然天旱,可我这块地跟他那块地上星期刚浇过水。人家的浇过水一夜之间就变绿了,我的过这么多天了还是这样,根本没什么起色。人家的种子是在正规种子销售处买的,我图省事在零售店买的,没想到竟然买到了假冒种子,这下可亏大了。”

老张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种了一辈子田地,没想到竟然这次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类似的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

2010年3月30日,河南省确山县双河乡邓庄村的种粮大户彭公林因种子质量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县种子管理站自缢而死。

据调查,彭公林家的种子是2009年春从双河乡杨店街种子经营户王东林处购买的,品种是“郑旱6号”旱稻种。随后他就将这些稻种种植在自家的270亩承包田里。随着时间推移,他发觉种子的出苗率低,旱稻抽出来的穗发白,不结粒,到最后基本绝收。

2009年10月,彭公林向确山县农业局反映,后农业局责成县种子管理站处理。但问题久久得不到回应,终于酿成悲剧。

据反映,当地很多同样种植了该品种的农户稻田,也出现了上述症状,原亩产可达到350~500公斤的旱稻,结果收成仅有原来的一半,有些甚至绝收。

2010年8月,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均暴发了玉米粗缩病,导致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涉事农户损失惨重。出事的品种都系山东某种业公司生产的玉米种子。经专家对问题地块初步鉴定,结论认为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异常。与常年相比,大蒜茬玉米苗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低温干旱,导致玉米苗生长缓慢,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灰飞虱传播。在蒜茬玉米苗3~5叶期时,遇到带毒灰飞虱迁移为害高峰期,致玉米出现病害。三是该玉米品种抗病性差也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 但生产商山东某种业公司回应称玉米粗缩病是世界性难题,与种子本身质量无关。

假农资背后的暴利

春季,是各种农作物耕种、施肥、用药的季节,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生产、经销商却以此为契机不惜以坑农为代价,大肆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来赚取高额的回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可谓是农民种地的一大法宝,进口化肥因其出色的质量,颇受农民的欢迎。然而,不法分子也正是盯上了这一点,炮制出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洋”化肥。

广东番禺农民冯某购买了据称是俄罗斯的“俄力农”牌复合肥,作为西瓜的肥料。可是施了进口肥的10亩西瓜中,有5亩无缘无故地死了,剩下5亩地长出的西瓜只有拳头大,每亩地损失上千元。

“俄力农”牌化肥号称来自俄罗斯,价格却比国产化肥每袋还低10多元。其外包装上标注的是“俄罗斯俄力农国际化肥公司”,但留下的电话和地址却都是香港的,并且电话打过去无人接听。经广州市工商部门执法人员查证,这家公司是在香港注册,除了一个“俄力农”的牌子,根本就是个空壳公司。而真正的生产场地,却在河南郑州郊区。

前往郑州抽查的工商执法人员介绍说,在这个公司的工厂里,十几个工人正在加工化肥。厂里的设备看起来陈旧和简陋,所用的原料都是产自青海等地的国内化肥厂,工人把这些劣质的原料放进标注为“俄力农”的口袋里,就完成了“进口化肥”的生产制作过程。

这些假化肥,成本低廉,可销售出去的利润却很可观。所以一些不法生产、经销商想尽一切办法铤而走险,赚取大量黑心钱。

一位农资打假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郑州某市农药厂所生产的3%克百威颗粒剂农药存在问题。通过调查了解,该企业每年销售量高达3000吨。但其含药成分为零,也就是所谓的假农药。据推算,他们所生产一吨3%克百威颗粒剂农药的成本顶多只有300元,以800元一吨出售,一年可卖3000吨,净赚150万元。

艰难的农资打假路

泛滥成灾的假农资,坑苦了种田的农民。农资质量问题,近年来也一直备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7月份,郑州市农委结合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经市编办批复整合系统内的各项执法职责成立了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

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的成立,确定了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检查产品。因为郑州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种子交易中心和集散地,在全国种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郑州市持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各类种子企业176家,各类种子经营商户1400余家。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无证生产经营、侵权等问题比较严重。

2010年9月份,随着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季节的到来,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根据违法人员种子造假窝点多隐蔽于城乡接合部的村庄农户家中,平日昼伏夜出,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制定了夜间巡查常态监管制度。执法人员克服工作条件艰苦、执法设备不足、执法人手缺乏、人身受到伤害威胁等因素,不畏艰难,冒着刺骨的严寒每天坚持在夜巡的岗位上,多人因寒冷和劳累而病倒。经过两个多月的明察暗访,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马林村一种子存放加工点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2011年1月20日晚8时许,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在夜间巡查时,发现该种子存放加工点在向外装运货物,他们向有关领导汇报后,立即启动执法行动预案,于9时30分迅速出击,在亮明身份后,很快控制了现场。经过四个小时的对峙,向当事人说服教育,并请警方到场协助的情况下,于次日零时30分当事人将库房门打开。

进入库房,现场触目惊心。500平方米的仓库内堆放着不同包装的玉米种子150多吨,现场还有几台简陋的种子加工包装设备。几堆已包衣等待装袋的种子堆放在地上,现场到处散落着不同品种的种子包装袋共计14个品种。包装显示种子生产商为甘肃金昌中正种业有限公司,经销商为河南(省)好收成种业有限公司。按照正常的播量,这批种子可播种60000亩,按郑州市人均0.75亩地,户均4人计算,将造成20000户农村家庭失去农业经济来源,相当于一个大型乡镇或两个中型乡镇的秋粮将歉收。

按照法律规定,执法人员在现场取证后对涉案的部分种子进行了证据登记保存。21日上午,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韩绍林、副主任吴蒙、金水区副区长姚方海先后到执法现场看望执法人员,对执法大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执法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作为证据登记保存的最后一车种子于21日下午5时30分驶离现场,第一阶段执法工作历时21个小时圆满结束。据查,该公司未办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010年秋季曾因制售假劣玉米种子给农民造成经济损伤,引起8个省的10多个种子经销商和农民投诉,并引发上访事件多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此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处理当中。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宋东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农业执法大队成立以来,我们已漂亮地打响了5场胜仗。这5场胜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执法队员们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配合下,最大限度地替农民朋友们挽回了损失。虽然很艰难,经常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威胁,甚至人身攻击,但做为我们能替农民朋友干点实在事,这很值得。”

农资打假击中法律软肋

农资打假,让老百姓拍手称好。可却让执法人员陷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通过多次的执法,在打假过程中屡次击中了法律的软肋,遭遇到了法律的空白,这使得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陷入到困境之中。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蒙说:“农资消费法律意识淡薄助长了犯罪的蔓延,也加大了事后调查取证的困难。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存在一个不设防的农资消费市场,正是这个不设防的市场,吸引着假农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农产品生产朝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军,农资消费已成为农村日益扩大的一个市场。同时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的文化、法律素质较低,假农资在这里就有了栖息之地。市场的一个原始功能就是,哪里有消费,哪里就有生产。于是,假农资的消费——生产就周而复始地发生了。并且目前农药品种太多,检测农药质量的技术要求高、成本大,让农民自己来提防假农资是不现实的。要改变农资市场不设防的局面,国家就要加大农资信息宣传力度,建立农村与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沟通渠道,提高农民的鉴别力和法律维权意识。”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制售假农资的行为大都发生在农村地区或农村与城市交界的“真空”地带。这种地理屏障,给有关部门获取违法信息增添了难度。一些违法制假售假的企业生产场所不固定,往往是先在某地租赁几间房子,开工生产一阵子,然后就搬迁到别的地方继续生产;加之其主要从事农药分装业务,原料本身问题不大,只是勾兑比例未达标准或者非法勾兑,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人家的订购陆陆续续地生产,一生产出来就马上将农药拉走,所以查处难度相当大。

针对制售假农资屡禁不止现象,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州市农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宋东甫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道:一是农村市场巨大,但抵抗伪劣农资产品的能力较低,加之伪劣农资产品成本低、售价高,巨大的利润也刺激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二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伪劣农资产品的查处不及时、不彻底;三是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不严密,纵容了一些不法之徒和腐败分子。同时,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不严密,是当前司法机关打击经济犯罪不力的关键原因。目前对破坏市场秩序犯罪的查处,基本上是由有关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然后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如果这一执法流程存在某些“空缺”,这类犯罪的屡禁不止就具有某种必然性。因此,建立信息共享、紧密配合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长效机制,是目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中之重。

宋东甫大队长认为,遏制假冒伪劣农资,除了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品种管理,更重要的是实行广泛协作,检打联动。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省、各地区间要互相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围歼之势。这样,才能还农资市场健康的秩序,切实保护科研、企业、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查获的假农资仓库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