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梅兰芳的生活方式
学生“行头”的变迁
《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
19
11
我爱北京天安门
找爸爸
暖风
王蕊芳行草条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

眨眼间,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七年。北京是我自大学毕业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1992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怀揣在一个剧组里兼职当场记刚刚挣来的600多元,开始了为前程拼搏、为生活而奋斗的旅程。海口、深圳、温哥华、大连、沈阳、渥太华,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那段日子,记忆最深的就是搬家、游走。“两只皮箱一个梦”一恍十载,天南地北,在哪都不能扎下根来。我曾经自嘲是“游牧一族”被命运之手推来推去。

就说在温哥华那两年吧。初到异国他乡,温哥华之美令我惊叹。那里天蓝树绿,到处花团锦簇,赏心悦目。我尝试在这里工作,也找到了对我来说体面的工作,而且主动和当地人交朋友,参加聚会,试图融入这个美丽又陌生的城市,可我还是心神不宁,未来路在何方、向何处去的问题整天折磨着我。30岁生日那天,我坐在温哥华城市公园的长椅上发呆,望着不远处蓝天白云下一排排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别墅,觉得自己是一朵浮萍。晚上,打开电视,正好赶上朱镕基总理访美,突然传出了久违的国歌旋律。那一刻,泪水竟忍不住夺眶而出。刹那间,我明白什么叫根,哪里才是我真正爱着的地方。那晚,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我披衣而坐,竟然写下了一首藏头诗:“我是一叶扁舟,爱在水中畅游,故国已去万里,乡愁却在心头。”带着这样的矛盾和无奈,我在加拿大一住五年。

七年前,当我又拖着两只箱子,怀着同样的梦想走出首都机场,心底里大喊一声:“北京,我回来了!”整整十年,从起点到终点画了个大圈,纵横几十万公里,除了似水流年的逝去,我还是原来的我,我又回到了“两只皮箱一个梦”的状态,两手空空,开始新的旅程。在机场,看着那么多的国人,人头攒动,心像开了花。坐上窄小的富康出租车,听着司机的京片子,说不出的暖流涌变全身。“你去哪?”“天安门!”我张口答道。呼吸着北京的空气,一路上穿五环、经四环、过三环、上二环再到长安街,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我心想,这就是家的味道了吧。

看见天安门了,它还在那里。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分析北京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洋洋洒洒上万字,而我却用亲身的经历,体验着包容,感受着包容。七年来,虽然也屡经挫折,几经转换工作,但我确信根在这里,清楚地知道这个城市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遇,心里便踏实。只有在北京,我才自信“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为你留着一扇窗”的格言。想想以前那种彷徨忐忑、无以为终的心情,让我怎能不爱上北京。北京之大,让任何人都觉得自己小。即便再大本事的人在这里也有足够的舞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什么名啊、利啊、追求啊、梦想啊、希冀啊,来来来,北京统统罩得住。本事不大的人在北京就活不下去了吗?错!你看那贩夫走卒,骑着板车的“板爷”照样上了长安街。胡同里的大妈开个烟摊摆个西瓜,弄壶二锅头,来盘爆肚,皇城根下,咂着滋味,说着故事。市井生活,又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让我怎能不爱上北京。北京人过得实在,不骄不傲,不卑不亢。人人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至于北京纷然杂陈、异彩纷呈的文化氛围,那更是我的至爱。中戏小剧院,20元一张门票,看看中戏的学生,(也许是未来走红的明星们)排的稚嫩但很“前卫”的话剧,老舍茶馆看看杂耍,听听郭德纲的相声,只要你有时间,一个月也不重样。阳光明媚的日子,什刹三海,遛上一圈,顺便南铜锣鼓巷、烟袋斜街的老式四合院的屋顶上晒晒太阳,眺望下不远处的紫禁城,俯瞰下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那该又是什么样的景致情怀。北京的魅力就是这润物无声、教化于无形的亲切。到了北京,根本用不着思索着融入,人便融入了。我之于北京,就像一滴水,一支芽,入海便成海,遇暖就开花。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天安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