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代的“逼婚”
《远征·流在缅北的血》
我国古代的“贱民”
莫问莫问莫问……  
连载
连载
竹马
做一条美丽的鱼
清风鹤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竹马

竹马

孙方友

竹马是我们镇东街的玩意儿,开初是一个姓谭的头面人物出面召集,自动捐款,请扎匠,置铜器,开始了闹花会。再后来,就有一个姓袁的充当了老会首,每年麦罢挨家收麦子,按人头分摊,囤积他家,放到来年正月十五由他家开伙管饭,置买缺失的小件道具和蜡烛、化妆品等,并由他领队出演。

袁家为中农户,家中有几十亩地,一辆四轮木车,日子很殷实。我记事时,老袁已经过世,是他的儿子袁文清接任会首。袁文清会些武术,地头小憩时,总爱打个旋风脚、跳个二郎担山什么的。他领竹马时有一招数儿,就是能将口哨吹得山响。他用食指弯勾压在舌头上,气从腮的一个地方吹出,“咴儿咴儿”如马嘶,很是逼真。东街竹马最多时出过24匹,骑马表演者多是12至16岁的少年。马是用竹子扎成,马头脖子下有铁信子,插在一竹筒里,能左右扭动。马头是在周口戏剧社里特制的,是木雕的,马身处用纸糊,色彩不一,白马、黑马、红马,舞马者把“马”吊在腰带上,随着领队跳马舞。马舞有分马、合队、穿马等多种路数,整齐划一,跳跃有序。娃娃们着装各异,多是古代旧戏文中的英雄装束,有罗成、秦叔宝、张飞、赵云等,烛光绰绰之中,很是好看。花会开始的当晚,竹马队从东街出发,一路西行。灯笼高挑,礼花四射,锣鼓喧天,爆竹如潮。瓴马人走在队伍前头,腰扎板带,头戴八角英雄帽,身穿紧身英雄服,口哨如啸,翻筋斗打旋风,指挥着24匹马时分时合,战马嘶嘶,如同古代战场的英雄会。如遇到放花的大户人家,马队要绕着礼花飞奔,那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简直沸腾了一条街。

东街竹马队除去竹马外,二场的节目也招人,尤其是他们的小车舞,更为引人。小车舞源于村民早期手推独轮小车的动作:推车人舞蹈动作有赶车、搬车、扶车、快行、慢行、上坡、下坡、过沟、过桥等各种舞姿,坐车姑娘根据车子的颠簸摇动,忽惊忽慌,忽愁忽乐,伴奏乐器有堂鼓、堂锣、手钹、大钹等打击乐器。表演的故事情节如“送京娘”、“别家”、“夜逃”,内容幽默风趣,欢快活泼,能让人笑傻笑痴。

记得大跃进那一年,公社里放了“卫星”,带我们东街的竹马队和西街的高跷队去县里报喜。袁师傅为在县领导面前露一手,带领竹马队上“高山”。所谓上高山,就是在大街上摆一溜儿大条凳,让竹马队挨个跃过去,而领马者必须是一个旋风脚站在中间一张桌子上,作金鸡独立状,一直等24匹马过完方能换姿。以往过高山最多过十几条凳子就算完,而县委里的条凳多,一家伙摆了十几米长,没等竹马队过一半,袁师傅已撑不住,双腿发木,一下从桌子上摔了下来,伤了一只脚,从此再不能领马队了。

为此,袁师傅还十分遗憾,说万没想到会在县长面前丢了手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