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推进司法公正
依法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用特色园区撑起产业集聚区半壁河山
坚持党建带工建 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刘子科

进入新世纪以来,二七区教育事业在完成“两基”任务、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之后,二七教育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过,“我们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绝不意味着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要办出特色和风格”。

《纲要》也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因此,推进学校的优质特色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二七区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突出‘质量、品牌、服务’三大主题,实施‘六名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建设组织放心、公众认同、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名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开始了以实施“六名工程”为主要抓手,倍增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教育名区”的探索与尝试。

一、理念创新: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

1. 由“外延式高位均衡”转向“内涵式高位均衡”发展。“高位均衡发展”是当前经济较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必然追求。外延式高位均衡发展主要是靠追加教育投资来实现学校在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的均衡;内涵式高位均衡发展是指在各个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的基础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进行人事、财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通过“自组织”系统,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过程中求优质,在高水平、高层次的优质发展中求均衡,追求均衡与优质的和谐统一,获得最大限度的公平、民主与平等。

2. 由“千校一面”转向“优质特色”发展。“千校一面”的学校发展方式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当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上凸显特色,以广阔的视野和豁达的气魄去发现、包容和造就有特长的学生和有风格的教师,走“优质特色”的发展道路。

3. 由“复制扩张式”转向“裂变倍增式”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变为满足人民群众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基于此,不少地区通过让名校扩大招生规模、办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实行了“复制扩张式”的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这种简单复制和扩张式的聚变,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困难,但是,它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能够缓解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整体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是裂变式的倍增发展。即优质学校在实现自身品牌维护、传播与更新的同时,通过资源共享,辐射、带动其他弱势学校,倍增出更多的不同特色的优质学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二、实践探索:区域教育发展的推进行动

基于上述认识,二七区围绕“教育名区”建设采取了四大行动:

1.“硬实力”提升大行动。强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调查摸底,制订未达标学校改造计划,落实改造责任。结合本区将要进行的城中村改造和小城区建设,实施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工程和新建、改扩建学校工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升级以二七教育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电子政务系统等。为二七教育高位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2.“六名工程”建设大行动。即实施教育名区建设工程、名学校拓展工程、名校长塑造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名学科构建工程和名学生群培育工程。引导一部分学校、一部分校长、一部分教师、一部分学生、一部分教研组通过自身的努力先发展起来,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再加以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速度慢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倾斜与帮助,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位均衡,进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优质特色,让区内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管理体制创新大行动。打破原有管理体制,在马寨镇试行“一校制”,把城区学校分成8个学区,侯寨中心校、南部城区中心校也分别试行学区制管理。通过联合办学、名校托管、名校引进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裂变式增长。借助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两年内,安排资金1.59亿元,启动20个倍增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起始年级由现在的45个班、2025个学位增加到106个班、5000个学位。

4.核心机制创新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实行“一人双岗”。 即一位优秀人才,承担城乡两个学校领导职务,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城乡校长管理理念对接、城乡学校中层思维对接、城乡班主任治班方式对接、城乡教师课堂教学对接、城乡学生成长对接、城乡家长家庭教育对接、城乡课程资源开发对接、城乡教师培训对接、城乡学校特色发展对接和城乡学校文化建设对接等。形成了城乡教育的多向交流和良性发展态势,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裂变式倍增。

三、改革成效:区域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成果

1.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开展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等教育活动,连年被评为郑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等。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机器人兴趣小组连年包揽世界级大奖,世界无线电测向勇夺冠军。

2.均衡发展获得新突破。投资4亿多元,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20余所,建校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在全市首屈一指。确保全区适龄儿童有学上,平均班额在市内六区最低。城乡学校已实现现代信息化网络、冷暖空调设备、直饮水设备、卫生室等全覆盖,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初具规模,为全区城乡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保证了辖区孩子上起学。

3.师资队伍有了新提升。创新采用“四票制”,按照“德才兼备、选好配强”原则选拔学校领导干部,扎实推进“名校长培养计划”和“名教师培养工程”,开辟引进优秀教育人才绿色通道。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公开课评比中,10余名教师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先后培养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200余人,引进优秀人才582名,引进“高、精、尖”优秀教育人才29人,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4.特色建设有了新发展。坚持内涵式发展和高起点办学,以“一校一品”创建为抓手,推动特色学校建设。在实验小学的“教育惩戒”、74中的“理解教育”、幸福路小学的“幸福教育”、淮河东路小学的“多彩教育”、汝河路小学的“和谐教育”、陇西小学的“美乐爱”教育、春晖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等原有名校的基础上,解放路小学等特色异军突起,异彩纷呈,逐步满足了辖区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七区先后获得了教育部课题三等奖、河南省生态文明先进单位、郑州市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2009年、2010年度二连冠等一系列荣誉。

四、未来展望: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总是建立在物质水平的变化上。在人民群众逐步实现“温饱——富裕——小康”后,他们对子女上学的期望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有学上——上好学——各取所需选学校”的过程。二七教育最终是要为学生提供各取所需的服务,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进而体验和享受人生幸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让组织放心、公众认同、群众满意教育。

二七区教育人将继续发扬“志存高远、知责奋进、锐意创新、勇争第一”的二七教育体育精神,按照《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革创新”20字方针要求,以建设“魅力二七,教育名区”为目标,突出“质量、品牌、服务”三大主题,扎实推进“六名工程”,最终把二七区打造成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优秀教育人才富集区、教育优质发展样板区、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区、教育成果人民满意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区。为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