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电梯维保抽查
未现重大安全问题
多元保护撑起城市人文景观空间
餐具消毒不洁 5家单位挨批
我市专项治理西流湖污染
西流湖区域环卫作业纳入市区管理
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到手续今起办理
wx11074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多元保护撑起城市人文景观空间
多元保护 变“死保”为“活保”转变思路 老厂房携手创意产业

本报记者 聂春洁 郑 磊

南京城,既有王者气象,又有六朝烟水,南北交会,厚重包容。其地位孙中山先生早有定论:“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但是对于既是历史古城又是经济发展重心的南京而言,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着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让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难以回避。如何在传承文脉的同时改善民生?如何实现老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叠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江南的连绵烟雨中走进了南京城。

保护文物 更要保老城街巷肌理

个性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竞争力的灵魂。南京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赋予的山水之美,更在于文化传承的历史底蕴。

乘车行走在南京老城街头,随处可以见到正在发挥实用功能的民国建筑,银行、宾馆、工厂、美术馆……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周围的现代化街景毫无违和感,新老建筑相互交融,建筑与绿化相映成趣。

“南京是六朝古都,建城历史有2500年,累计建都历史有450年。”南京市规划局规划处处长徐明尧介绍说,南京历史悠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7处,另外还有若干重要的近现代建筑,一系列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尤其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百年来在南京留下了类型丰富的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并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城市规划层面上来讲,南京的做法是通过建设新区,来保护老城。世纪之初,南京就明确提出“一城三区”的城市构架,即在老城之外建设三个新城区,明确了老城人口向外分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的“一个分散、三个集中”城市发展布局新思路。

南京几千年的历史遗迹主要集中在老城,只有通过新区建设,才能在较大尺度上协调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南京提出“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老城更加侧重于保护完善与提升,新区则侧重于城市的新增功能。从实施效果上看,这几年南京新区人口明显增加,老城人口压力有所缓解,新区的大型建筑及高层建筑数量也明显多于老城,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

从立法层面上讲,2010年出台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重点对历史建筑、重点片区、城市整体格局保护条款进行了深化,使得南京市上下对古城保护达成了共识。南京市长季建业曾提出三个敬畏,即以敬畏历史、敬畏先人、敬畏文化之心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改造,南京市也成立专门机构来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南地区实施保护,且这些保护措施不以盈利为目的,把老城保护规划纳入城市建设的大盘子来予以支持。

在具体操作中,南京提出了“多学科合作,多角色参加,全社会参与,新技术支撑”的保护方针,力争将有价值的建筑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

徐明尧说,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南京对保护对象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保护范围从文物拓展到有价值的非文物,从物质文物拓展到非物质文物。为此,南京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除严格保护各级文保单位外,还将保护范围扩展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物保护单位,全面保护历史建筑,防止这些建筑受到损坏与灭失。

“除了具有文物与历史价值的建筑外,一些在南京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也要纳入保护范围。比如很多老街巷虽然不在文保名单上,但是它们的存在已经深深渗到南京城市发展史和南京人的记忆中,在城市改造中我们就要保存这些街巷的基本面貌。为此我们提出小规模、院落式、全谱式地保护整治各类、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就是要保证这些传统的、基于微观经济活力的街巷肌理的延续和再生。”徐明尧说。

多元保护 变“死保”为“活保”

在南京市规划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颐和路公馆区。映入我们眼帘是一片美丽幽雅的别墅区,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行道树,庭院宽敞,花木茂盛,成片的独栋花园洋房,形态各异、情调各具,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建筑。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工作人员介绍说,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拥有公使馆、名人故居等225处民国建筑,是南京市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风格各异的建筑博览地。所有建筑都是西方现代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公馆区整个改造采用了腾迁方式,即把原有住户迁出,再由政府主导的公司进行修缮。

参观过程中,我们巧遇在此散步的公馆区老居民——今年83岁的郭志梅。郭志梅告诉我们,改造前的公馆区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六七户人家挤在一栋房子里,一户人家可能只分到一间房,房子不够住就到院子里搭建违章房,一年四季垃圾和污水随处可见,在这里长大的年轻一代都选择搬出去住,轻易不愿回来。

“能恢复到现在这面貌真是想不到,原来破坏得太厉害了,看到公馆区重新成为公馆区,我们住在附近的老居民都觉得体面。”郭志梅说,自己1949年随部队来到南京,此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亲身经历了颐和路公馆区从别墅区变成大杂院,又从大杂院恢复成别墅区,“现在我和老伴没事就到这里来转转,周围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表示,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南京采用了多元化保护措施,即根据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存状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变“死保”为“活保”。

就拿颐和路公馆区来说,改造规划中控制了几个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原有的肌理空间不能变。颐和路公馆区在最初建设规划中是一个民国党政军要员居住的住宅区,但在具体使用中出现了很多使馆建筑,其主要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一个院落有五六百平方米,建筑以两三层为主。在改造中,除了拆除违章建筑、铲除破坏严重的路面外,对原建筑的修缮力争整体风貌、街巷空间尺度都基本保持民国当年的格局,达到“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效果。

童本勤介绍说,南京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全面保护——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实施全面保护;

局部保护——保留关键的构件,保护能反映历史建筑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件,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可对建筑立面进行调整,在不危害建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整修、装饰;

风貌更新——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般,但能延续历史文脉、对所处地段景观、环境氛围贡献较大的历史建筑,可按照原有风格重新建设。同时整治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拆除插建、搭建,使周边建筑、街道等与历史建筑有机融合、协调。

立面整治——拆除历史建筑立面上的遮挡广告,整治出新,恢复历史建筑的外观原貌。此外,在历史建筑周边尽量安排绿地、广场等开敞公共空间,打通历史建筑面向公共空间的视线通道,使历史建筑得以充分显露,并做好夜间亮化展示。

转变思路 老厂房携手创意产业

在位于南京秦淮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一座诞生于老厂房内的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建筑与创意产业共存的和谐场面。

阳光透过厂房外墙上一排弧形窗户,在青灰的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清一色的青砖小瓦,清一色的英式拱窗,一排排保存完好的老厂房共同支撑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历史记忆。

“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四大兵工厂之一,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清末工业建筑、民国工业建筑,还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和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建筑,非常完整地呈现了我国整个的工业发展历程。”产业园工作人员何寅介绍说,园区目前拥有7栋清代文物建筑、24栋民国建筑和10余栋新中国成立后建筑。

园区分为科技创意研发区、科技创意博览区、工艺美术创作区、时尚生活休闲区和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其中科技创意博览区是产业园核心部分之一,致力于发展汽车、雕塑、时尚艺术展览厅和影视制作基地。“创意产业园2009年9月19 日开园,在此之前这里都是机械厂生产区,园区建成后,老厂房保留,生产搬到郊区,外表结构不动,内部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目前引进的企业有100多家。这里将打造成一个地标式园区,包括商务办公、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动漫等高端服务业。”何寅说。

众多创意产业选择这里,一是看中园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二是一些知名科技创意企业进驻后,给园区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怎样打造出来?园区管理方的回答是:做好环境,做好服务。为了保护园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园区制定了严格的老建筑保护规定,不仅老建筑保护“一砖一瓦不能动”,原生态自然环境也是“一草一木不能动”。“因为我们深知,很多优秀企业选择落户这里,不是因为我们的租金比别处低、政策比别处优惠,而是因为这里老建筑、明城墙、秦淮河共同构成的历史文化氛围别处找不到。”何寅表示,文化品位才是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历史建筑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也为新城市彰显品位、提升价值提供了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挖掘老城历史人文资源,打造融会古今的特色街区,使老城重新焕发生机。

“以南京的城市发展经验来说,这些历史的、文化的东西不是包袱,而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稀缺资源。”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说。南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并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将保护、利用同发展结合起来,以发展促进保护,在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的同时,使城市发展充满勃勃生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