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闻时评
平凡之中的不平凡追求
cpy110743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平凡之中的不平凡追求
繁忙工作难掩胸中的满腔热忱 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走,到嵩山去

——嵩山之子张国臣教授的别样人生

五月的嵩山,山花烂漫,峰岭叠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1年5月16日,在嵩山南麓的嵩阳高中,张国臣教授将自己的10本著作和家人珍藏的数千册珍贵图书捐赠给登封的中小学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嵩山,回报家乡,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分别发来贺信。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笃运,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登封市委书记王福松等人,现场见证了著名嵩山文化学者张国臣教授回报家乡的善举,并为“嵩阳高中国臣图书馆”揭牌。

一本书可以启迪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嵩山脚下的孩子们来说,这便是无尽的财富。

而对于张教授来说,捐赠数千册图书和一座图书馆,则是一件完成心愿的报恩善举。

重要的是,他没有发出声音却在内心呼喊:嵩山啊母亲,您的孩子来看您,来回报您了。虽然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但为嵩山著书立说、为登封奔走呼号、为少林文化摇旗呐喊……一次次的努力和不计得失的付出,只是印证了他的名字——嵩山之子。

苦难中孕育伟大的追求

在捐书仪式上,张教授的演讲是从1972年那个冬天开始的。

“那时,我在登封县王村高中读一年级。”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唐诗三百首》,连续几天抄了一遍,他将人生的理想立下,“嵩山的学校不能缺书,今后我要成为作家,把自己用心血写的书献给嵩山,捐给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们。”40年前的事情依然清晰记在他的心中,包括借给他抄书的同学杨万林的名字。

张教授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1961年自然灾害,生产队饲养员钱大伯指着牛槽石缝里的麦粒对饿得直哭的我,悄悄地说,用手掏着吃吧。”

“1962年冬天,是王村小学付桂叶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启蒙了我。”

“1970年春天,体育老师张根壮教我打乒乓球,被选入县代表队集训。”

“1974年登封一中毕业后,是王村大队党支书屈盈电送我到学校教书。”

每一步走来,收到的爱和鼓励,他都铭刻于心并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1977年,张教授在劳动时,从广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而那时离高考只剩下21天,“我记得中学语文老师陈万有给我送来了从来没学过的历史、地理课本,鼓励我考大学。后来的18天复习功课,我没脱过衣服睡觉,我怕躺到床上睡不醒,就趴在桌子上睡觉,瞌睡太狠了就拿针扎指头,用实际行动体验了一把‘头悬梁锥刺股’的古训。”最终,张国臣教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河南大学。

新华社记者曾经对张国臣教授做过一个采访,问他“上大学的动力是什么?”张教授当时的回答很是“质朴”:“考上大学就能吃上白馍,考不上只有吃红薯馍。”

喝着嵩山泉水长大的张教授,从内心深处热爱着故乡。大学时在图书馆看到《说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么多文人骚客都留下诗篇,这和我心中的嵩山是一样的。”从那时开始,张国臣教授利用各种时间,登临中岳嵩山,考察古寺名刹,搜集整理在嵩山留下的各种诗篇,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注释之路。“我的老师任访秋教授说,一首诗有背景、有经历、有阅历、有作者当时的心情,还有用典,只有高出作者水平才可以注释,你一个大三的学生在做北大教授朱东润、王力所干的事啊!”

为了一个“花开五叶”的解释,张国臣教授以大学生的身份给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写信请教,并收到了回信。“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蚂蚁啃骨头般啃下来了。”登封教育局的阎振国告诉记者,“1979年我认识了他,他每天都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忙着读书忙着写作,他大学期间就出版了《人生珍言录》和《历代名人嵩山诗选》。”1982年,张教授到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时,发誓明年书店里要摆上自己的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他就出版了《嵩山》,这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介绍嵩山文化的著作。

从那时候开始,张国臣教授就立下研究嵩山文化的愿望,循着内心的渴望和热爱,对嵩山文化展开了孜孜不倦的发掘和发扬。他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了30多年,写下400多万字的著作。

泉流不息,终汇成海。这是2009年张教授出版的《嵩山的流泉》书中的句子,也是张教授多年来砥砺奋进的一个形象总结。

繁忙工作难掩胸中的满腔热忱

“嵩山是我的家乡,我是喝嵩山的泉水长大的。”张国臣教授不仅这样说,更将回报家乡付诸行动,并且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987年,张教授就开始向河南大学领导多次建议到登封考察,推荐嵩山文化,最终促成河南大学与登封市政府联合办学,成立河大少林武术学院,成为登封最早创办的高校之一。

2008年,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张教授又在省人代会上提出《弘扬嵩山文化,建立郑州大学嵩阳国学院》的议案,得到了省人大的认可,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立项筹建“郑州大学嵩阳国学院”,现已招生。

不管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嵩山之子。

1997年,张教授担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嵩山文化为中心,建立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黄金路线的建议,进入省委决策,推进了旅游事业发展。

1999年,他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建言献策,促成了利用国债资金修筑嵩山步道的重大工程,方便了成千上万游人登山健身。

2006年,他作为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在登封君召扶贫期间,四处奔走,多方协调,为开设郑少洛高速登封西下线出口铺平了道路,富了一方群众。

而在这些事情之外,他担任郑州晚报社社长时,还在给登封的通讯员逐字逐句改稿子,协调王村乡挖井解决当地人的吃水难题,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学子。

登封市委书记王福松说,不管张国臣教授在哪儿,在哪个岗位上,“他回报乡里、造福桑梓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

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

理论之树常青。

得知张教授在工作之余著书立说,还捐赠了图书馆,97岁高龄的文怀沙先生感慨地说:“别人都是往兜里捞的,你是往兜外面撒的。”受到这样的感染,从不轻易给别人题写匾额的文怀沙给图书馆题匾“嵩阳高中张国臣图书馆”。

然而,在刻匾的时候张教授却提出,“把‘张’字去掉,让这个图书馆变成共姓,成为属于大家的图书馆,好好读书才能成为国家之臣,以此勉励学生们吧。”

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张教授却没有把嵩山和创作丢下,经过艰苦的走访、调查和挖掘,他陆续写出了《中国少林文化学》、《神奥嵩山》等30余部作品,撰写了10集文化风光片《中岳嵩山》文学脚本,由中央电视台摄制并连播,撰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术论文100余篇。

文化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个性。嵩山文化以其鲜明的风格气派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张教授撰写的《中国少林文化学》建立起“中国少林文化”体系,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被学术界瞩目,影响到了海外,并获首届中国山花奖优秀著作奖。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神奥嵩山》题词,“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光明日报》评价他为“少林文化学第一人”,郑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发展旅游特别贡献奖”。

天道酬勤。张国臣教授是一位繁忙的公务人员,研究创作只是业余工作。在工作之余,他抗拒住世俗的喧嚣,抵挡住寂寞和清苦,在学术的前沿长期笔耕不辍,奋力开拓。2005年,张国臣教授担任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撰写的博士论文专著《中国省会城市治安防范管理模式研究》获省社科联二等奖;2008年,他呕心沥血,编撰整理写作出了九卷本四百多万字的《嵩山的流泉》。到河南省检察院工作后,他认真研究检察工作规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撰写了《中国控告申诉检察管理模式研究》一书,著名法学家张晋藩教授以《理论的升华,实践的超越》为题作序,河南省检察院蔡宁检察长称赞该书是“思路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田凯教授看到张国臣教授的著作时,用“震撼”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身为河南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政务不可谓不繁忙、工作不可谓不紧张、责任不可谓不重大,可是他却仿佛练就了妙手空空的绝技,不知从何处偷得光阴,精心雕琢,完成了这些跨越文学、摄影、法律、武术、电视等多个领域的皇皇巨著。难道是时间老人对他特别厚爱,在他身边就特意放慢了脚步?读完这如巍巍嵩山的巨著后,我相信自己找到了答案。”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善可感天,善为人爱。

得知张教授为家乡捐书和捐赠图书馆后,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张国臣教授多年来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繁忙从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尤以创立“中国少林文化学”新学科为社会各界称道,以《嵩山的流泉》九卷文集为学术界赞扬,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理论宣传积极贡献。国臣同志勤政、治学相得益彰,堪为人师。此次为家乡捐赠图书,实是授人以渔、造福桑梓的一大善举,令人感动、敬佩!

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在贺信中说,这一举动传递的是爱心,营造的是希望,对弘扬嵩山文化、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张教授的这一善举也感染了他的母校——嵩阳高中的莘莘学子,许多班级都自发地把这一活动作为“命题作文”来写。一位叫刘秋珍的学生深情地写道:“我不能想象一个人可以有这样的成就:做官做得好,写诗写得好,散文更是妙笔;能参禅,能习武,能摄影:天下好像没有他不会的……山高维岳,峻极于天,说的就是他吧!”

高洁同学在《感恩家乡》中写道:“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学有所成之后,对家乡的感恩……他汲取的汩汩嵩源,如今换成他报答家乡的滚滚恩情;他汲取的嵩山博大之气,如今化做他想撑起、壮大家乡的坚实的脊梁……当你叶落归根时,请带一滴雨露滋润它;当你学有所成时,请携一丝清香芬芳它。”

只有触及心灵,才有真情流露。在嵩阳高中的作文中,学子们动情地表达了感谢,学会了感恩,这与在揭牌仪式上发言的张国臣教授暗暗契合,张国臣教授连用三个“我感恩”,以深切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动。“我感恩,是党组织精心培养着我;我感恩,是人民群众多年养育着我;我感恩,是社会各界的领导老师朋友支持着我。”而这感恩也化做一股清泉,流淌向嵩山,流淌向中原,让下辈年轻人学会感恩,用感恩将心灵填满。

张跃聪同学动情地写道:“追逐心愿的脚步,听风吹过自己心灵的声音,心中那一片属于春天的花田,定然开得卓然艳丽。”

走,到嵩山去

嵩山里满是故事满是历史,嵩山里满是风光满是浪漫。张国臣教授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深读,读出嵩山的韵味和历史,读出嵩山的过去和今天,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嵩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将嵩山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张教授说,一个人不能忘恩。我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这只是尽了绵薄之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走,到嵩山去,到人民群众中去!”

一位认识他多年的人在参加了捐赠仪式之后感慨地说,“听到台上台下那充满敬意的阵阵掌声,我突然有了顿悟和思考,明白了什么是志气、什么是争气、什么是毅力、什么是坚忍不拔、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爱家、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张国臣教授的所作所为正好验证了这个中原的优秀文化和品格。

生命之火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张国臣教授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即人该怎样做,事该怎么为,官该怎样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