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悟阅读
黄帝避暑宫
文化资讯
小编带你游故里
渔夫子的传说
“百戏下乡”
唱活群众文化
墙壁穿上“文化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渔夫子的传说

渔夫子的传说

在新郑市区东边,黄水河(溱水)东岸,有一条隆起的土岗。土岗上并列二冢,传说冢内葬着渔丈人和渔大夫父子二人。

郑定公七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听信宠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大臣伍子胥偕太子建逃往郑国,郑定公同情太子建并接纳了他。不久,太子建打算为晋国做内应灭掉郑国。郑定公发觉后,把太子建杀了。伍子胥带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打算逃往吴国。途中被大江挡住去路,后有追兵,他们便藏到芦苇丛里,当此关头,江上一位打鱼的老人来到,用渔舟偷渡他们过江,又请他们饱餐一顿。

伍子胥临别时,把一把七星宝剑递给渔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渔翁不收,伍子胥便问了他的名字。老渔夫说称他“渔老丈”就行了。伍子胥收起宝剑,辞别渔翁,带着公子胜,直奔吴国去了。

几年后,伍子胥到吴国做了大将军,为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之仇,就带兵伐楚。灭楚之后,为给太子建报仇,他亲率大军杀奔郑国。郑国国君见吴军兵临城下,就发布命令:“有能退吴军者,有重赏!”

这时,有个打鱼的小伙子说他有叫吴军退去的办法,并且不用一兵一卒,只要一支小小的船桨。郑国人用绳子把他坠到城外,他过了黄水河(溱水),手执船桨来到伍子胥的兵营。他边拍打船桨边唱:芦中人啊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纹。可曾记得渡江时,那个送饭的渔丈人?吴国士兵赶他,他不走,只是一个劲地唱。士兵们报告给伍子胥,伍子胥听到后,派人把他带到营中。询问后才知道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渔丈之子,问道:“你因何事前来?”年轻渔夫答道,他想让伍子胥从郑国退兵,因为他是郑国的百姓,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灭掉。

伍子胥听后说,自己能有今天,全仗年轻渔夫之父相救,他怎能忘此大恩,就款待了年轻的渔夫,并把兵撤了。

见渔夫退了吴兵,郑国国君很高兴,要把他封为大夫,还要赐封地给他。年轻的渔夫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自己还想回去打鱼。郑君只好由他而去。

多年后,年轻的渔夫死了。郑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劝伍子胥退兵的地方修筑了两座大墓,将他们父子埋葬于此,当地人叫它“渔夫子冢”。

本报记者 尹春灵 高凯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