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没了自然
怎能和谐?
面对质疑
院士更应当自省
小鬼难缠,出“保护牌”下策
10万元为什么
败给了8毛钱
孩子为啥都是别人家的好
民间文物鉴定
亟须依法管理
“报复性腐败”
折射出荒唐现实
最需要的“扶老指南”
不是技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孩子为啥都是别人家的好

“近日,广州一名10岁女童开学前跳楼身亡,网帖称孩子的死因是家长老拿自家孩子跟别的小孩比较,孩子压力大就跳楼了。”(9月6日《南方都市报》)

今年年初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帖子在网络走红:“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孩子,这个别人家孩子什么都好,我恨这个别人家孩子……”

许多人感同身受,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宿敌,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是工作以后,“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在自己放松、要求追求新目标时适时的从家长的口中出现,或是具体某家的孩子谁,或是笼统抽象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变相的“激励”教育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代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凭借“激励”教育成为别家家长口中具体的某家孩子,而有的孩子则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陷入对父母的信任危机,极端的就如广州的这起悲剧。

其实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种“激励”的教育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孩子好”而是要“比别人家的好”。有专家称,这其实是家长的一种心理偏盲心态。心理偏盲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地记忆和评判: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收获熟视无睹,凡事爱往坏处想。在这种心态下,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并由此引发焦虑和挫折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长处也必然有不足,对此,家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尊重差异,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正视孩子的不足,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陈琼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