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支锅石与锅石
求仁得仁即幸福
《绘色》
琴声悠远
鲁迅的中秋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还在上幼儿园阶段,朱棣文就喜欢动手摆弄“实验”。看到这种情况,妈妈从不阻拦他,也不因为家中不整齐而斥责他,相反总是鼓励他。

有一次,妈妈刚给他买回来一架小飞机,朱棣文问妈妈是否可以拆开来看看飞机里面的样子。妈妈说:“可以啊,我们一起拆拆看。”朱棣文与妈妈一起将刚买的这架小飞机拆得七零八落,并专注地摆弄起那些零件。看到朱棣文那专心摆弄零件的样子,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了。

稍大一点儿,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朱棣文又对制作塑料模型飞机和军舰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中的沙发上、地板上放的都是他的“杰作”——自己组装的飞机、坦克、军舰等。什么木头块、小纸板等物品都是他的宝贝:他用小刀在小木头块上雕刻飞机、军舰等他感兴趣的玩意儿,用木纸板做出他喜欢的各种纸模型……

到了小学四年级,朱棣文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了。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多件组合”的器件,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搞“建设”,喜欢动手去做各种想象中的玩具。他经常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乱丢的金属“大梁”和小螺钉、小螺母,还有一些尚未完成的“巨大建筑”躺在地毯上。

有一年圣诞节,父母问他们三兄弟想要什么礼物,朱棣文只向父母要一些小螺丝钉、齿轮等小零件,说要用这些零件来做飞机、军舰、火车。父母说:“这好办,也很简单,更花不了多少钱。你快成小工程师了,我们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这一年的圣诞节,朱棣文特别高兴,因为他从父母手中得到了一大包可以供他用的各式小零件,他像宝贝一样将它们收放到自己的小箱子中。

对于这样的玩法,朱棣文说:“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也让我的双手更灵巧。”这种从小开始的动手能力,也大大诱发和调动了朱棣文大脑的活动,使朱棣文的空间感觉加大,这种结果是无价的,直到朱棣文最后成为科学家。

再大一些后,朱棣文的兴趣又扩展到化学小实验上来,也喜欢玩化学游戏,做“土炸弹”等。课余时间,他有时会和同学饶有兴趣地测试土壤的酸碱度及营养流失,有时会和同学一起做自制火箭的实验。他对这些小实验充满了乐趣,经常就像个小工程师似的忙来忙去。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那张全家在一起吃饭用的唯一饭桌上做着他的“化学实验”。正当他全心投入“实验”时,一不小心着火了,洁白的塑料餐桌被烧出一块黑色的大疤痕。

妈妈看到后,没有发火,也没责备朱棣文,而是及时将火弄灭,又走到朱棣文跟前抚摩着他的头安慰说:“别害怕,别害怕,没关系的!你又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安全就是了。”

听到妈妈这些安慰的话,朱棣文鼻子一酸哭了起来。他一边用小手擦眼睛,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烧坏了餐桌,今后我们一家人上哪儿吃饭?”妈妈说:“没事的,我们可以将它修好。修好了,我们就可以有桌子吃饭了。你不用担心!”

朱棣文在长岛花园中学的最后一年,他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物理钟摆,并用它测量重力加速度。朱棣文说,他从小就开始的“建筑”经历所积累起来的技能,直接对他建造钟摆起了作用。时间、空间的概念已深深地植于他那聪明的头脑中。25年后,朱棣文利用原子干涉仪中的激光冷却原子,开发了这项测量的一个更精确的方法。

回忆起父母的教育方法,朱棣文说:“动手与不动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有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学好书本,不让孩子去做任何家务事或做飞机模型和摆弄机械之类的事,看见孩子摆弄钟表、自行车、钢笔什么的,多半不会鼓励,而会说:“哎呀,抓紧时间快去写作业、读书吧!”因此,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虽然理论上学得不错,但动手实验能力往往赶不上美国学生。朱棣文主张5岁到10岁的孩子要学会动手做些东西,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大有好处。

灵活多变,源自宽容的成长氛围

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辈出的家庭之中,你常常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笨蛋。”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他总是谦虚地说,小时候,在这个家中他不是学得最好的,他只是一只“黑羊”。

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喜欢灵活、有序的学习方式。上中学时,朱棣文对几何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几何不用死记硬背,而是从直觉的假设开始,用一种清晰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推断结果。每当沉浸在假设与证明中时,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