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支锅石与锅石
求仁得仁即幸福
《绘色》
琴声悠远
鲁迅的中秋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鲁迅的中秋

马 佳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作为大文豪的鲁迅自然很在意它。

自1912年至1936年的25年间,《鲁迅日记》对22个中秋节有明确记述。1912年起鲁迅客居北京,当时中秋节也是公休假。“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的鲁迅自然少不了“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乡思亲之情。他在这年9月25日中秋节当天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鲁迅只好与朋友欢聚。1917年中秋,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当天日记云“烹骛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这个中秋月,自然令鲁迅神往。

1925年,鲁迅与许广平秘密展开“师生恋”,是年端午那日鲁迅与许聚会饮酒,喝得大醉,在致广平的信中还意犹未尽说:“今年中秋这一天,不知白塔寺可有庙会,如有,我仍当请客……”许广平后来在《两地书》中回忆这年中秋,说迅翁“远远提着四盒月饼,跑来喝酒”。可见在经历女师大风潮考验后,他俩的感情已迅速升温,鲁迅可以大胆去“爱”了。翌年中秋节,鲁迅独自在厦门度过,他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中秋也,有月。语堂送月饼一筐予住在国学院中人,并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他当然牵挂远在广州的爱人,这种思念全写进他们的《两地书》里了。

1927年,鲁迅南下羊城任职中山大学,与许广平团聚。这年中秋鲁迅在中大白云楼编纂《唐宋传奇集》,反动政客攻击鲁迅的谣言四起,他在《唐宋传奇集·序》里写下“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当年9月27日,迅翁毅然结束独居生活,与许广平双双同赴上海,开始他们以沫相濡的伉俪生涯。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和爱子海婴的降生,迅翁的中秋节再不像过去那样单调落寞了。他在中秋日记里常常记下“午及夜皆添肴饮酒”、“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之类的节日细节,看来是颇愉悦的。1931年9月26日他写的日记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伉俪俩明月下走亲访友,其乐融融矣!

作家的本分是笔耕,时间当然金贵,但传统节日也要放松一下的,所以迅翁不少中秋日记多用“旧历中秋,休息”几字一笔带过。其中秋情结也在不少小说和杂文里反映出来。1918年他在小说《孔乙己》里写道:“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棉袄了。”鲁迅借孔乙己的处境,描摹自己冷漠的心境。在1926年《故事新编》里谈到中秋节,他提出“嫦娥为何奔月”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1934年9月28日发表在《中华日报·动向》里的《中秋二愿》中,他披露了自己两个心愿:一、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二、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这是对当时文坛用性做“卖点”的恶俗的严厉鞭挞。1936年中秋节,56岁的鲁迅已病入膏肓,当天他抱病校完《海上述林》,又写信撰文,还接待几批来客……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中秋节(距逝世不足一个月),微微发烧的迅翁不能饮酒了,但我想,他心中必定辉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