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武 天地之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兴水为民 人水和谐
大手笔规划建设宜居宜游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手笔规划建设宜居宜游城市

1

和谐城市建设谱就发展新篇

解放前的登封城区,风沙蔽天,荒凉残破。“半城黄泥半城沙,炊烟缕缕没几家。一鸡啼鸣听全城,市多破衣少车马”,就是当时登封县城的真实写照。建国后,虽经多年发展,但登封城区面貌总体变化不大。至1978年,城区建成区面积仅为2.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房屋破旧不堪,街道参差不齐,百废待兴。

1992年,登封拉开了旧城改造的序幕。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争取尽早撤县设市,在对城区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老城区嵩山中路进行了首期拆迁拓展,在全县开展了市政建设、市场建设、公路建设三大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先后开展了三期旧城改造工程。1994年中岳大街、少林大道、少室路等五条主干道的拓宽改造任务相继完成,11层高的少林国际大酒店顺利竣工并成为当时登封县的标志性建筑。通过道路拓宽改造和旧城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成功撤县设市。

顺利撤县设市,城区变市区,农民变市民,广大人民群众倍受鼓舞。登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结合登封实际,高标定位,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发展战略。1996年以来,该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先后通过大拆迁、大建设、大绿化、大提高等几个阶段,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热潮,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道路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居民区改造、市场建设、灯光、绿化、饮水、改厕、河道治理、居民区建设等十大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2007年以来,城市集中供热、“西场”建设运营、西入市口综合整治等一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使登封人居环境取得了质的飞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全面提升,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登封城市建成区达14.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8万人,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平直、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受到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

为使景区城区一体化,登封市确定了以“名山、名寺、名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定位。所谓名山,是指嵩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名寺,是指名闻天下的少林寺;而名城,则是指历史文化名城——登封市区。基于此,在城市规划上注重突出嵩山风情和少林武术的优势,体现旅游城市特色,使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此定位下,登封市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一是少林景区拆迁建设工程。为全面恢复嵩山少林寺“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该市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圆满完成了少林景区拆迁任务,共拆迁居民、商户、企业、武校708家。2003年又完成了少林景区入口处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的游客管理服务中心和6万平方米的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及绿化工程,使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高。二是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先后对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8处11项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并投资6.9亿元,拆迁居民1374户、拆除建筑物58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30万平方米,对周边环境实施了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如今的登封,城市功能完善,规划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越,是中外宾朋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是河南省“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战略部署的重要支撑点,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大郑州的后花园。山中有城,城中有景,山因城而秀,城因山而美,市区、景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群众撰联赞曰:“太室如画,少室如画,山山如画,一城半卧画图中;颍水似诗,双溪似诗,水水似诗,千村尽在诗意中。”

2

铺就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登封市位于五岳之一的嵩山脚下,环境优雅,山川秀丽,矿产资源丰富。但因该市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待字闺中无人知,贫穷落后一度困扰着登封百姓。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登封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近年来,登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交通发展之路、跨越之路。大交通新格局的形成,为经济大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干线公路为框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连接全市17个乡(镇、区)、307个行政村的公路发展新格局。全市共有各级公路(含等外公路)670条1956.3公里,公路网密度146.1公里/百平方公里。2008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61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4468万人公里,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2倍和13倍;完成货运量1327万吨,货运周转量43892万吨公里,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5倍和27倍。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全长53.254公里的郑少(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是郑州市公路建设史上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工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1年9月16日正式动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于200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少洛高速公路(少林寺至洛阳)是河南省“三横、五纵、四通道”旅游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58.76公里,其中登封市境34.65公里,项目总投资18.6亿元,2002年11月20日开工,2005年8月建成通车。禹登高速(许昌至少林寺)全长80公里,项目总投资30亿元,登封境段全长22公里,投资8亿元;已于2005年10月8日竣工通车。三条高速公路是郑州市的精品路、景观路,也是河南人民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的风景路、形象路。另外,巩登和汝少高速公路开工在即,计划2010年前征迁开工。

干线公路“由土变洋”。为修建登封人民致富路,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市把改造登封干线公路作为公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近年来,该市着力改善路面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5.8亿元有计划、有步骤、高标准、高质量地对全市干线公路国道207线登封段40公里、省道316线登封段22公里、省道237线登封段36公里、省道323线登封段60公里进行升级改造。至2008年底,全市干线公路达15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里程达119.502公里,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县乡公路通达便利。登封市地处豫西山地,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态,近年来该市先后修筑了龙禹路、登告路、高白路、文颍路等,解决了山区物产外运问题,为群众脱贫致富打开了便捷之门。自1978年至2008年,新建县道6条140.4公里,乡道55条515.4公里。累计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4.6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市域内的通车条件。

旅游和矿区专用公路助推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先后筹资4400万元,修筑了少林口—梯子沟、耿庄—三皇寨、黄岭后—清凉寺等15条55公里旅游和矿区专用公路,有效解决了山区物产的外运和游客输送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村通”工程让农民得到实惠。登封山高坡陡,自然村众多且分散,村村通油路工程量大,任务艰巨,加上各乡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资金缺口很大。截至2000年初,全市307个行政村尚有136个村不通油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近年来,登封市委、市政府把“村村通”工程列为每年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累计投资1.77亿元,在完成剩余136个行政村通油路任务的同时,对部分村道断头路进行了打通、硬化。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村道587条1021.2公里,初步建成了上下相接、内外联通的乡村公路网络。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大发展也成为登封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交通运输业全面快速发展,以公路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覆盖城乡、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行业改革不断深入,通过调整体制、理顺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培育建立运输市场、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交通运输业不断向前发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