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为和谐登封提供人才支撑 登封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城乡教育发展渐趋均衡;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良性发展轨道。我市现有各类公办学校168所,在校生10.04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7所,职业学校3所,初中26所,完全小学117所,幼儿园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92所,在校生2.898万人。其中,幼儿园65所,初中7所,小学12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6所。公办学校专任教师6383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4.78%、99.85%、100%,高学历率分别为5.83%、35.77%、64.58%。 为准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搏,2005年,登封市人大、市政协及教育局专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为时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完成了“登封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这一调研课题,出台了《全面振兴登封教育的实施意见》、《登封市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06年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全市教育事业迈上了全新的发展历程: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200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力度,硬件建设共投入9559万元。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改造D级危房24867平方米,新建校舍24212平方米,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改扩建工程。完成了登封一中二期工程,实验高中扩建工程和嵩阳高中改造工程,新建了嵩阳中学,登封市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国家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电化教学研究、校本研究等活动,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各学科教育过程和活动。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在关注课堂、关注问题、关注文化、关注师生心理、关注效果五个关注上下工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二是优化生源配置。有效控制市区学校大班额,保证乡镇学校生源的稳定性,同时不断优化高中生源。三是加强了信息化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建成微机室90个,电子备课室193个;电子多媒体室348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13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33个;配发各类教学光盘近2万张,教学软件343套,所有定点学校都能够通过卫星设备接收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四是教育质量得到逐年提高。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从2007年开始,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三声”回归校园、少林武术进课堂、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淀了深厚的素养,为其发展和成长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市报考普通高中考生9705人,录取5452人,录取率为56%;2007年报考普通高中考生8956人,录取5704人,录取率为64%。高招成绩连年攀升。2006年全市普通类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2008年上线人数达1362人。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2007年以来,登封教师素质讲坛共举办16期38场,邀请魏书生、褚宏启、肖川、赵希斌等32名专家莅临讲坛讲学,培训教师达4万人次。组织校长高级研修班7期308人次。二是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实施引才引智工程,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通过协议招聘、面试、考核等形式,择优招聘450名大学毕业生和部分外地优秀在职教师,提高了全市教师队伍素质。三是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加强教师管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全部实行了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各单位按照要求与教职工签订了聘用合同书,保证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同时,实施了绩效联酬。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登封市职业学校以“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需求育人才”的指导思想,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实行了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目前,登封市共有两所公办中专,其中,登封中专已经发展为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我市民办武术中专5所,在校生近9000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术职业教育特色。2006年,市教育局成立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培训中心以来,先后与深圳富士康、武汉美的、郑州康师傅等省内外数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求职青年架起了就业的桥梁,加大了职专毕业生安置工作。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3232人次、121945人次、68193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549人、15917人、25773人。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门类齐全、层次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0年,是登封教育突飞猛进的一年,德育工作成果颇丰,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教师素质明显提高;高考呈现五大突破,教育投入不断增大……登封迎来了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2 打响“少林牌”,锻造登封名片 少林武术起源于北魏,兴盛于唐、宋,完善于明、清,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演练、融和、发展,已成为当今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武术流派。从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少林武术逐步规范发展阶段。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在世界各地的上映,使深山古寺的少林武术雄风再起,名噪全球。慕名而来的海内外习武者潮水般涌入登封,林林总总的武术馆校遍及城乡,少林寺景区出现了“五步一馆、十步一校”的现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功夫之都”。 1990年到2000年,少林武术的发展呈现出武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特点,武术产业化的萌芽开始出现,其间,先后承办七届国际郑州少林武术节。从2000年开始,少林武术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为了把少林武术推向高层次、高规格的发展空间,真正打响少林牌,1999年下半年登封市拟定了把少林武术推向全国体育竞赛的目标,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2000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国武术少林拳大赛。在此基础上,又开始筹划“世界少林拳大赛”和武术奥运争光计划,先后承办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了控制世界武术市场的制高点,登封市政府于2006年制订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为进一步扩大少林武术的知名度,市体育局组织5200名优秀武术运动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演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特别是在奥运会特设项目中,登封市武术运动员张帅可勇夺男子散打56KG级冠军,少林武术再次名扬海外。 改革开放以来,登封市以全面提升特色体育项目——少林武术,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武术训练基地为目标,以武为媒,积极探索,广泛推介,努力推动武术产业化步伐,以弘扬少林武术,促进“旅游立市”战略的实施统揽全局,抢抓机遇,顽强拼搏,体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近年来,全市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精兵强项”发展之路,坚持科学合理地调整项目布局,以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推动其他项目共同发展为方向,以后备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完善竞赛机制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为保障,抓培训促进提高,抓赛风优化环境,抓赛事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竞技体育的水平,形成具有登封市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2006年以来,共组织参加三级武术赛事活动47次,全市体育健儿3年间共获得奖牌1752枚。其中,国际级金牌57枚、银牌 61枚、铜牌34枚;国家级金牌106枚、银牌58枚、铜牌45枚;省级金牌347枚、银牌319枚、铜牌246枚。特别是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首次设立了女子散打项目, 3名武术运动员代表河南省参赛,夺得女子散打唯一一块金牌,提高了登封武术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武术事业走向世界。少林武术不但是提高登封市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创建的主要阵地和有效形式,促进了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市还分别组团赴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表演、教学和交流活动5000次,使国外观看到少林武术表演人数达180万人次。在登封市积极组织对外表演,接待中外游客达10万人次。少林塔沟武校代表连续六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表演,受到了全国亿万观众好评。 ——武术产业取得明显进展。少林武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拉动了消费,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以武为媒,扩大交流,搭少林舞台,唱经贸大戏,收到了较好效果,全市各武术馆校已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全市现有武术馆校62所,在校学生达8万余名,武术馆校硬件建设投资8亿元以上,十余所学校建设标准达到全国先进行列。 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登封的宝贵财富。登封市精心打造的这张“少林牌”,必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强劲、更重要的助推作用。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