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夜听秋声(国画) 雨 红
百味人生
刘虹的诗
暖 意
追梦(国画) 李国民
《赖声川的创意学》
坦途不到峰顶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傻老黑”终于为它饕餮蚂蚁的嗜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去年夏季的一天,它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个隆起的蚁冢。它一屁股坐下去,伸出前掌拍打蚁冢,啪!只拍了一下,那蚁冢和它的臀部置于其上的青草地却轰然崩塌、陷落,它就来了个“倒栽葱”——一头栽进了陷阱中。那是青竹寺坡头僧设下的陷阱。它被装进一个特制的铁笼,笼顶是活动的,能升能降,它被笼顶挤压着动弹不得。它的两只前掌,就要成为青竹寺“上客房”贵宾的美味,还要摘掉它的苦胆,挤净它的胆汁泡酒,吃掉它肚子里的每一样杂碎。坡头僧举起一把利斧,首先砍下了它左边的前掌。它惨叫了一声:“疼啊!”就用尽三条腿上的力气,猛撑起壮硕的脊背,“怦”地撑开了笼顶,随即又用三根粗壮的腿脚把自己弹射出去。被惊呆了的坡头僧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它已经一瘸一拐地奔跑着、流着血钻进了密林。

从此,“傻老黑”失去了左边的脚掌和半截前腿,变成了赫赫有名的“瘸老黑”。一改过去对人类的畏惧,而是怀着对人类的仇恨在峡谷里闯荡,对于每一个敢于进入黑熊沟的人类的成员进行报复。

跋陀和道房已经走进了峡谷深处,这是“黑老瘸”领地的后院,跋陀却悠悠然产生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看中了一个十分适合坐禅的地方。那是一座大约有两层楼高的蘑菇崖,是浑然一体的被山里人叫做“驴皮青”的大石头,底部是圆柱形的“蘑菇梗”,高高擎起一个巨大的“蘑菇盖”,像是在峡谷里张开了一把神奇的大伞。一棵活了千年以上的老槐树高举着依旧嫩绿的树荫,掩映在“蘑菇盖”上。一条欢快的小溪如同闪闪发光的项链,在“蘑菇梗”的底部环绕了一个半圆,又淙淙地流向远方。跋陀发现,蘑菇崖的顶端是平坦的。还有一副没有剥去树皮的圆木制作的梯子,从溪边草地上竖上去,搭在高高的“蘑菇盖”上。

“道房,”跋陀指着蘑菇崖说,“你看到了吗?这个既像蘑菇、又像莲蓬、进而会使人想起含苞莲花的奇石之上,是这个峡谷里唯一的既有绿荫庇护、又能接受阳光照耀的地方;是老树伸长了胳膊,用依旧年轻的嫩叶频频触摸的地方;是清风带来洁白的云缕和灵芝草的幽香轻轻拂拭的地方;也是可以使人望得最远、而距离佛祖最近的地方啊!那么你说,这里难道不是最适合我们坐禅净心的地方吗?”

“是的是的!”道房连连点头,却又顿生疑虑:“可在这青石板上打坐,师父的臀部不怕着凉吗!”

“不怕,”跋陀拍着臀部自夸,“我的这个地方还从来没有感冒过!”

跋陀率先爬上了木梯。

道房急忙用师父的禅杖挑起全部行囊,随师父爬到了“蘑菇盖”上。

接下来,就发生了比感冒之对于屁股和鼻子都更加严峻的事情。

恋爱中的黑熊

蘑菇崖的顶端,是一个直径仅有三丈左右的平展溜圆的屋顶。屋顶正中,有一个爬满青藤和牵牛花的窝棚。跋陀伫立在“蘑菇盖”上向四处张望,只见满峡谷的森林正向他翻涌着绿色的波浪。在绿色的波浪上,有上百种飞进飞出的鸟儿扑扇着彩色的翅膀;在浓郁的绿荫下,有无数的昆虫在拉弦歌唱。跋陀钻到小窝棚里盘腿打坐说:“道房,为佛祖吹笛吧,应是行云流水声。”

道房背靠窝棚,席地而坐,开始兴之所至地吹奏木笛。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鲜卑山上的一个护林人,用鲜卑山上独有的红鸣木做了一支八孔的木笛,却从来没有吹奏过现成的曲子,而是随心所欲地吹奏出自己心中的旋律。鸟儿也会飞过来,落在他身边的树枝上静静聆听,或是随着木笛声啁啾、蹦跳不已。父亲跟随孝文帝南征北战,战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只给他留下了这支木笛。部落首领选他去都城当差时,孝文帝看他聪明好学,就把他送给特意从中原请来讲学的太学博士当了书童。小书童的木笛声曾使得前来拜访太学博士的老跋陀心动不已,老跋陀就把他要到自己身边,他也十分乐意地成了跋陀的弟子。五年前的春天,当他跟随跋陀上路的时候,他刚刚过了十四岁的生日,身边只带着这支木笛。

道房望着挂在树梢上的流云,吹奏出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远处的绿荫里,再次传来一只小斑鸠似有满腹委屈的鸣叫:“咕咕,咕咕,咕咕咕咕!”道房说不明白自己是在吹奏什么曲子,但他却早已使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他觉得不是自己在吹奏木笛,而是木笛在向他倾诉这道峡谷中尚未被他认知、而首先由他的心灵感应着的宁静、忧伤和躁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