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炎黄和睦草
秋醉枣林
走马单县看新型社区
祖国赞歌
具茨山登山步道
升级改造完工
杰出诗人白居易
老戏迷杨巧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杰出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祖籍太原,祖父任巩县县令时,喜新郑风土,徙新郑城西东郭宅(今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

白居易9岁通声律,10岁能解所读,12岁避战乱离家,游学苏北、江南。公元800年中进士第四名,补校书郎,后为翰林院学士,任左拾遗,为谏官。授官后,尽忠职守,本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反映人民疾苦,进谏皇帝。他写了大量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讽喻诗,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

他为官廉洁爱民,不畏权贵,敢于讽谏。公元825年,任杭州刺史时,他曾率州民筑西湖大堤,蓄水灌溉田地千余顷,开凿六眼水井,解决了百姓饮水问题。公元827年春,白居易升刑部尚书。因深恶官场党派之争,仕途艰险,遂辞官退居洛阳香山,植树养花,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他的诗歌。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他继承并发展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将杜甫所写的新体乐府诗加以归纳,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一套新的完整的诗歌理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理论内容主要有:一是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二是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三是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

白居易为文精切,尤工于诗。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反对空虚无聊之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诗歌多同情劳苦大众,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他的《与元九书》是他诗论的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他自叙说:“关美刺者,谓之讽喻;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他为杂律。”早期所作讽喻诗如《秦中吟》、《卖炭翁》等,直指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与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更是知名于世。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初与元稹友好,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相唱和,人称“刘白”。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他由江南返回洛阳,道经童年时代的故里新郑,怀念殊深,曾作《经溱渭》:“落日驻行骑,沈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渭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著有《长庆集》71卷、《白氏六帖》30卷。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现存3000多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讽喻诗,有揭露时弊的,有反映劳动人民疾苦、鞭挞统治者残暴的,有反映妇女屈辱的……他与李白、杜甫为我国古代诗坛最璀璨的三颗巨星,今河南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有“白居易故里”纪念碑,辛店镇有白氏祠堂。

本报记者 边艳 高凯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