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炎黄和睦草
秋醉枣林
走马单县看新型社区
祖国赞歌
具茨山登山步道
升级改造完工
杰出诗人白居易
老戏迷杨巧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戏迷杨巧云

本报记者 李佳浩 通讯员 张 惠

其实,称杨巧云为戏迷并不准确。早在1947年,年仅12岁的杨巧云便为生计开始了自己的戏曲生涯;现在已经77岁的她,是新郑市豫剧团的退休职工。

“当时的条件差得很,哪有什么剧本啊,就算有也没几个会识字的,所以学戏基本上都是师傅口口相传的。”说起小时候学戏的经历,杨巧云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时候学戏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兵荒马乱的也没有别的营生。记得那时,我只学了3个月就开始上台演出了,别看时间短,我已经背会了8个半的剧本了。背不会也得背,要不就要挨师傅的板子。”

当问起哪场戏让她印象最为深刻时,几乎都没有思考的时间,老人就说:“1949年10月1日那场啊,就在现在的和庄镇木梳李村,那天是他们村的庙会,我们团就在村里给他们演戏。正演着,村头喇叭上传出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老人满脸红光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记者问起那个时期的演出条件时,老人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苦,肯定很苦。在民国的时候,‘戏子’就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不过我就是爱唱戏,对此没有任何顾虑。建国以后,我们的条件改善了很多!”

其实,新郑市豫剧团刚成立的时候,剧团每个人的演出任务很重,杨巧云不例外。当时,人们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除了听戏还是听戏,他们基本上都是一天换一个地方演出。那个时候也没舞台车,都是临时搭的土台子。尽管这样,杨巧云还是乐此不疲。

1986年,杨巧云退休了,但老人并没有闲下来,经常跟一些退休老人一起组织成业余的小剧团去各个乡里演出,从化妆到道具可都是一样不落。有一次,他们演出的时候,有几个老人突然到后台找到杨巧云,握着她的手就问:“你真的是二花(杨巧云的小名)啊,我们从小就听你的戏,没想到现在你还这么爱唱戏!”面对突然出现的戏迷,杨巧云老人也愣了:“我当时真的没想到我还会有戏迷,而且还是和自己年纪相当的戏迷。去村里给人家唱戏,不仅自己过了戏瘾,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

现在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再唱了,但是对于戏的那份情却烙在了老人心里。从最初的生活所迫,到真正喜爱这个行业,老人也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发生了这种转变,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老人与戏曲之间不可分离的感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