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遗失声明
成都锦江区:绽放“五朵金花” 发展生态旅游
新郑着力打造郑州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
人老心不老的赵“黄帝”
新郑市第一届企业退休人员运动会
公益活动谱真情 别样开诊惠民生
加强舆论引导
树立对外形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成都锦江区:绽放“五朵金花” 发展生态旅游
土地流转 农民失地不失利注入文化元素 增加农业附加值相互借景 打造民俗工坊

(上接第一版)

在政府补贴80%资金的扶持下,曾华美和许多村民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筹措资金,逐渐完善环境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锦江区劳动就业局还帮助他们进行行业服务工作的培训,并带领大家到全国最早兴办农家乐的温江去学习经验。

“政府引导的政策让我们发挥了主动性,让我们能够不断改善农家乐的经营!”曾华美感慨地说,“2005年,政府看到我们村的农家乐档次比较低,于是又组织我们到大型饭店考察学习,为什么他们一杯茶可以卖到10元,我们只能卖3元?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是硬件、环境、服务质量等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于是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通过“买一把遮阳伞送一把遮阳伞,买一套餐桌送一张桌布”等方式补助农民,引导农民对农家乐设施升级换代,只要愿意投入钱来改造的农户,改造检验合格后,政府都给予50%的补贴。通过政府这样的引导,现在曾华美和许多村民都开始主动把赚来的钱投入到设施、环境和服务的改善中去。

2006年,政府以小额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贷给曾华美5万元,将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一楼一底的平房改建成了具有典型的老成都民居特色的景观农房,最终将“曾家花园”打造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花乡农居,一家颇受游客青睐和光顾的三星级农家乐。现在,曾华美一家每年可以获纯利润10万元以上。

因地制宜 挖资源巧配置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深弄曲巷,步移景迁。在“幸福梅林”的湿地公园,绿地有平有缓,视线有畅有隔。缓坡、垒石、木排和湿地水草自然结合,使游客成为邻水而息的水乡人。湖泊、溪流、水塘等人工湿地景观,木梯、木廊替代了钢筋水泥,带人们进入自然生态的怀抱。

“‘幸福梅林’的打造得益于‘挖资源、巧配置’。”曾华美对记者介绍,幸福村农户原有种梅花的历史,他们挖掘本土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梅花文化资源,在传播梅花知识和梅花文化的同时,深度挖掘梅花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形成1500余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的梅花种植规模,还建造了梅花知识走廊、咏梅诗廊、梅花博物馆等景点,举办一年一度的梅花文化节,将梅花文化与特色农业文化旅游融合起来,让大家在“疏影横斜”的梅林中,在梅花与中国精神,梅花与中国文学、书法、绘画艺术中领略梅花文化的精深,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土地流转 农民失地不失利

江家堰村的农民不会种花种草只会种菜,常年种植120余种时令果蔬。根据这个村的情况,为了让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们远离喧嚣,释放疲惫,三圣乡精心打造了“江家菜地”。

在“江家菜地”小小的田地里竖着一个个小小的牌子,上面标注着认种面积、认种人、代种人。江家堰村的农民把菜地以每分地800元/年出租给城里人,平时可以交给当地农民代为打理,市民可在空闲时前往参与除虫、浇水、施肥等劳动,既可单独劳作,也可全家齐上阵;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充分享受丰收的喜悦。这种传统而又新鲜的农家生活体验,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来到乡下。他们通过独特的生活体验,获得了轻松、惬意、自在、悠闲,同时收获了新鲜的蔬菜和精神的享受,而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也比自己种菜还多。

“土地流转后,我们农民失地但没有失利,我们每年都有相当可观的收入。”曾华美介绍说,三圣乡的所有土地,农民自愿流转,只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能搞建设性开发。对比改革前后,三圣乡农民除了拥有单一种田收入外,还拥有农宅出租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或到村里龙头企业打工赚取的薪金、土地流转后土地入股的分红。此外,三圣乡还建立了农民养老和低保制度。

注入文化元素 增加农业附加值

万福村村民以种植莲藕和花卉为主,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规划,集中打造已形成近1000余亩的荷花种植面积。他们将营造景观环境、改造基础设施与建造乡村酒店、区域总部会所、艺术创业园相结合,改变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

夏天来到万福村,满目翠绿的荷叶像伞一样肩并着肩,微风拂过,荷叶如碧波一般轻轻荡漾。在层层的绿叶中间,粉的、红的、白的、单瓣的、复瓣的荷花,亭亭玉立,无论是含苞还是绽放,都显得脱俗、典雅。“荷塘月色”让游人们融入莲叶碧绿、水清风爽的美景中,领略生态园林之本色,使赏荷节成为绿色健康游,体验荷香恬静、和谐自然的生态美景。

“文化元素让‘荷塘月色’活了,使其不再只是单纯的景观了。”曾华美说,这样的美景吸引了许多知名画家、音乐家在此不定期举办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和各类器乐演奏、音乐演出,并吸引游客在休闲中参与,在参与中互动,使绘画、音乐等高雅艺术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与高雅的文化品位相呼应,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艺术村”。

相互借景 打造民俗工坊

静谧的宅院,周围遍植的金菊,浓香馥郁,仿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秋天的“东篱菊园”,像雨后初晴的彩虹,多姿多彩的礼花,大海浪淘的波光,浓妆淡抹的新娘……

驸马村以“采菊东篱”的文化意境为灵魂,以规模种植菊花为支撑,引导农户引进高品质观赏菊、药用菊品种,栽种春、夏、秋、冬四季菊花,打造四季菊园景观。利用菊花独有的文化背景,以菊造景,形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景观,构建生态菊园与民俗工坊相互借景的和谐画卷。截至目前,东篱菊园片区菊花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品种100余个,盆栽菊花300余万盆。

“‘东篱菊园’打造了民俗工坊,构建出生态菊园与民俗工坊相互借景的和谐画卷。”曾华美说,驸马村还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民俗工坊组团,依托周边水系资源,形成水系景,围绕生态水系,因地制宜地新建川西民居仿古工坊院落,深度发掘四川民间民俗资源,邀请剪纸、年画、陶艺、织锦、蜀绣、竹编、银器、漆器等民俗工艺品艺人、工匠到工坊进行现场制作、展示和销售,打造集工艺品生产、展示、销售和经济型乡村酒店于一体的民俗工坊组团。

“五朵金花”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和谐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休闲度假,成了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让成都“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更加名副其实。

“五朵金花”何以绽放得如此灿烂,就是因为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成都近郊的地缘优势以及当地种植花卉的历史,创造性地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注入文化因子,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采用市场运作手段,吸引了民间资金,鼓励农户利用改造后的农房自主经营,开办农家乐;提升产业品牌效应,对花卉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