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谨防“谦虚使人落后”
年轻人为何“逃回北上广”?
“切割失误”侮辱消费者智商
这个学校还是一方净土吗
新油荒是怎么回事?
输得起的球赛,输不起的未来
走出“选择性治理”误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油荒是怎么回事?

近日,从江苏、安徽、浙江,到成都、重庆、武汉,以及石家庄、济南均曝出加油站无油可加的消息。(10月26日《新京报》)

油荒再度来袭,各方说辞不一。24日,中石化称,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而随即,山东一地方炼油企业人士表示,“油荒”主要是由两大石油巨头“控制”销售导致。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好在事实胜于雄辩,就国内成品油从定价机制实施数年来的现实而言——几乎凡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频率较高的年份,国内油品供应就比较平稳。反之,涨不上去、或微有下调,则多遇“荒凉”。

石化巨头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银岛监测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地方炼油厂的开工率仅为42%。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山东地方炼油行业21家炼油厂总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但常年实际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2010年的产量是2600万吨,约一半产能闲置。但问题是,民营炼油厂与油荒究竟有多大干系呢?一者,常识告诉我们,石油市场基本算不得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如果从市场份额上看,民营炼油厂的供应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者,民营油厂不是皮包公司,生产需要直接的原料,而其来源中主要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遗憾的是,每年17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一是产量有限,二是经常“吃不饱”,新一轮油荒窘境中的民企怎么成了始作俑者?所谓欲加之罪或站着说话不腰疼,估计也就是这个逻辑了。

一降价,就油荒——这究竟是偶然是必然?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国内生产成品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7月1日成品油关税大幅下调后,我国进口成品油数量大幅度增长。按理说,今年是不会再有油荒出现了。但另外一对矛盾又是非常明显:三季度国际油价已在高位运行,但国内又没有满足上调的充要条件,因此未曾有所动静,偏偏本月初油价又首次下行,加上传统的生产旺季渐次到来,于是需求的攀升和油企降价后受挫的积极性就成了摆在台面上的一对矛盾。某种意义上说,当此背景之下,不闹油荒反而不正常。即便不以“小人之心”度之,此轮油荒的蛛丝马迹里也充斥着“人为”的嫌疑印记。

市场从来不相信什么道德谴责,更靠不了没有法治兜底的社会责任。油荒之下,眼泪和鼻涕已经越来越边际效益递减,唯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才能真正确保公共利益不至于在莫名其妙的“油荒”中折损。换言之,我们不能再次浪费了“油荒”之下的契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海 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