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观点速递
河南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先锋作用
文化强国需“造血”
民族之“根”要保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强国需“造血”
民族之“根”要保护

文化强国需“造血”

民族之“根”要保护

如何深刻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涵和意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不是简单完成文化传承的问题,要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中央三次六中全会议题之变折射发展新思路

李君如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高高举起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旗帜;二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同时也制定了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前,党中央曾经开过两次全会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第一次是十二届六中全会,当时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不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仅仅抓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包不包括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当时召开中央全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是在十四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们经历了一个苏东剧变,同时又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以,这次会议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1)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中央第三次研究精神文明问题,这次是讲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文化建设”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讲的“精神文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来说的,而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而言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问题,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怎样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形成一种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所以,中央每一次研究文化问题,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就是亮点。

保护中华民族之“根” 勿简单传承

如何正确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李君如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心。今天,中央强调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因为我们面临着精神生活如何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了。但是,一个健康的社会,除了要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文明条件之外,更要有比较健康的精神文明的条件。我们有的人钱包是鼓了,但是脑袋是贫乏了。所以,六中全会重申了一句话:“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李君如说,精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就更为严峻。因为中国现在是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要让世人看到中国人是对资源、生态具有保护、对人具有爱心的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否爱好和平,不仅关系着社会和谐,而且也关系着国际形象。

所以,李君如表示,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具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心,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成为世界大国之际,需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来。

李君如指出,“小悦悦事件”体现出社会的冷漠和精神的贫乏,之所以会那么引人关注,因为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过程中,把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伦理传统丢掉了。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根”在悄悄地腐蚀了。而这个“根”的腐蚀对中华民族来讲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是某一个人有没有人性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能不能够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问题。

所以,不仅广东应该“拒绝冷漠”,全国各地都应该“拒绝冷漠”。“拒绝冷漠”是为了保护好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以一种讲道德、有爱心的优秀民族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完成文化传承的任务,而是要解决我们现代化进程当中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要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高高举起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旗帜”。李君如说。

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精心“造血”

李君如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因此,要建设成一个强国,不仅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社会活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13亿人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所以,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

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被人看不起。所谓的“东亚病夫”,不仅仅指的是我们的物质条件差,而且指的是我们的文化素质差。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的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出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所以,我们建设文化强国,从总体上讲也是为了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造血”,造一个新鲜的血液,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新的力量。这个新的力量,归根到底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福祉。

建设文化强国需借鉴美国文化发展经验

网友提出,为什么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其文化影响力能独霸世界,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却小得可怜。

李君如表示,美国现象始终是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的。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既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没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传承。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崇洋媚外,不是简单地肯定美国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设有什么规律,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途径。在李君如看来,美国文化现象有以下几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一、美国很重视文化的创新。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种隐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文化是我们一个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意味着生命的衰退。所以,一个民族文化有没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它能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不能创新。美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创新。

二、美国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化是靠人去塑造的,是要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推动的。人才问题在文化建设中间事关全局,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样,它不是靠那些听话、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变来给社会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

美国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它具有一种多样性的包容文化环境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间,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是包容,还是扼杀,将会影响到创新人才的成长,更会影响这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实际上是一种包容性的政策,我们现在提倡文化繁荣也是因为社会逐渐增加了这种包容性。如果没有这种包容性,就不可能有创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

三、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传播中实现的,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市场是文化传播的良好渠道。所以,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就是同它的文化传播力相联系的,而文化的传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比如一部《阿凡达》可以十几亿的收入,就是靠市场。而市场带给美国的不仅仅是美元,而且是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美国的软实力。所以,我们这次六中全会根据这几年文化改革的经验,强调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大量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市场化的路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据《人民日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