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职场保健
倒行锻炼 安全第一
预防“暖气病” 保湿有讲究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预防“暖气病” 保湿有讲究
早晚各通风一次加湿器不宜用自来水植物品种要选对饮食补水有讲究

近期,我市供暖工作已陆续展开。专家提醒,每年供暖期到来后,很多市民易患上“暖气病”,因此在保持冬季正常室温的前提下,预防由暖气造成的疾病同样重要。

“暖气病”患者扎堆

贾小姐最近嗓子干涩,还时常流鼻血,去诊所检查后医生告诉她是因为天天待在有暖气又不通风的环境中,患上了俗话说的“暖气病”。贾小姐告诉笔者,自从家里开始供暖以后,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宅”在家里不愿出门,又暖和又舒服,却不料暖出了毛病。

昨日,笔者走访省会各大医院,发现呼吸科的患者较之前几天急剧增加。据专家介绍,近期因为气候干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尤其多,基本表现为咳嗽、咽喉干疼、流鼻涕等。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都希望暖气烧得热些,但暖气在驱寒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暖气病”,一定要注意预防。北方城市供暖开始后室温骤然升高,人们又习惯于紧闭门窗,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呼吸系统抵抗力自然降低,易引起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等“暖气病”,儿童、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同时,由于室内温度高、通风不畅,人们还有可能患上病毒性感染,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合并细菌炎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肺炎。另外,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在这个时候病情复发。

早晚各通风一次

专家介绍,供暖期间住户大都选择关门闭窗,导致室内空气干燥,这样容易降低人的呼吸系统抵抗力,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躁不安、咽喉干燥、血黏度增高等症状,在医学上这些症状就称为“暖气病”。

建议暖气开放时,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左右,并将房间空气湿度控制在50%左右。另外,早晚应至少各开窗通风一次,保持房间里空气的正常流通。还可采取洒水、使用加湿器的方法来调节室内湿度,同时保持勤换衣服勤洗澡的习惯。

加湿器不宜用自来水

供暖后,室内空气相当干燥,加湿器派上用场。“加湿器使用不当,有可能会引发肺炎。”专家介绍,在加湿器使用方面,不少市民存在误区。比如室内相对湿度过高、加湿器里直接使用自来水等。

一般加湿器上都配有湿度计,室内的湿度最好保持在50%左右,所以应根据室内情况及时调节加湿器湿度。另外,很多市民并不知晓,加湿器里不要直接加入自来水。因为自来水里含有的微生物例如镁离子、钙离子等容易产生出白色粉末,不但污染室内空气,还有可能诱发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加湿器里最好加入纯净水,或者把自来水烧开,等凉到40℃左右再加入。此外,还应定期对加湿器进行清洁、换水,最好一周一次。

植物品种要选对

为了防止“暖气病”,许多市民会购买能增加湿度、大量释放氧气的绿色植物,但医生表示,并不是所有花卉都适合调节室温和湿度。马蹄莲、龟背竹等天南星科植物的汁液,可引起皮肤痒痛;丁香、夜来香晚间会大量散播强烈刺激嗅觉的微粒,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影响。在冬季,室内适合养什么植物?专家表示,仙人掌、吊兰、富贵竹和巴西木等是最佳选择。仙人掌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使空气湿润温和;吊兰、巴西木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不过,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

饮食补水有讲究

针对“暖气病”,还是注意补充水分。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过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获得300多毫升水分。另外,日常饮食讲究干稀搭配,从三餐中获得1500~2000毫升的水分并不困难。每天除喝水之外,选择一些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另外,补水过程中还要少吃盐。

赵 雯

相关链接:

预防四部位患上“暖气病”

1.呼吸系统: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2.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

3.泌尿系统: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可要小心,你的尿量会越来越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4.眼睛: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