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佛缘》
热线
电话
句号
之前
惊 艳
tpzz2111261
tpzz2111251
tpzz211125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惊 艳

陈鲁民

有幸参加第八次全国作代会,让我这样来自小地方的小作家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见到了许多心仪已久的文学大家,满足了我的名人崇拜欲,可谓一次“惊艳”之旅。

刚进住首都大酒店,在代表签到簿上第一页就看到铁凝两个赫然大字,接着是高洪波、何建明,每个人的签名都是龙飞凤舞,大气磅礴。我是第四个签到的,与他们相比自惭形秽,于是,就规规矩矩、小心翼翼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大约是铁凝字体的三分之一,就这我也觉得有些诚惶诚恐。

领到房卡、文件袋,等电梯时,看到一个鹤发童颜老人,胸前代表牌上写着雷抒雁的名字,我不由眼睛一亮,恭恭敬敬地对雷先生说:“雷老师,我是读着您的诗歌长大的,是您的忠实粉丝,您的一些诗我都能背下来。”雷老十分谦虚地说:“不行了,老了,写不动了。”楼层到了,望着老人步履蹒跚远去的身影,我便想起了他的名句:“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中午用餐时,一个身材高大儒雅的老者在我对面坐下,还很客气地问一下:这儿有人吗?从代表牌上看,原来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希凡先生。我不胜敬仰地问:“李老师高寿?”“八十有四。”我说:“您五十年代就成名了,当时您还是个‘小人物’,就敢向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他摇摇头说:“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当事人就剩我一个,老友蓝翎去世了,俞平伯大师去世了,伟人毛泽东也去世了,我也日薄西山了。”我说:“李老身体这么好,一定能长命百岁!”他喃喃地说:“托福,托福。”

我一边吃饭,一边左顾右盼,竟也收获颇多。身材不高,穿着棕色夹克的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他的《蹉跎岁月》、《孽债》都曾轰动一时,是写知青题材的高手。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那位是传记作家叶永烈,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盘子里盛了不少西点、奶制品。一不留神,我起来盛汤时碰到莫言,彼此客气一句,他就坐在了军旅作家王树增边上。平心而论,这两人从外表来看都不大像作家,莫言外表粗犷,衣着朴素,满脸沧桑,王树增身材高大魁梧,戴着武警大校军衔,剃个大光头,在灯光下颇为醒目。他俩坐在一起,倒是很般配,特别是王树增,要写完《长征》、《远东朝鲜战争》、《1911》这样的大部头,没有他那样的大块头还真撑不下来。

下午,代表团分组,我参加的解放军代表团,团长是大名鼎鼎的李存葆将军,当年,他的《高山下的花环》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被拍成电影,排成话剧、京剧。李将军面目黧黑,谈吐爽快,身量较高,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同组还有著名作家周大新,虽然他笔下汪洋恣肆,气象万千,但却不善言辞,说话轻声轻气,到北京打拼那么多年了,还是乡音不改,一口河南南阳口音。还有著名诗人李瑛代表,85岁高龄,但精气神还很足,他虽然名满天下,却谦虚低调,有要求合影、签字的,一概不拒,非常和善。

第二天,到人民大会堂开会,我上车坐在空军老作家韩静霆旁边。韩老已年届七旬,精神矍铄,谈吐幽默。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他的作品拍摄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播放时,万人空巷,好评如潮。他风趣地说:“好汉不提当年勇,那都是明日黄花了。如今我的头发是染的,牙是假的,心脏装支架了,不过,自我感觉还不错,还能写、能看,今晚的文艺演出还有两个节目是我写的。”于是,我便想起了曹孟德的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几天会议很快过去了,我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入宝山,满载而归。和我“密切接触”——合影、签名、交谈的著名作家还有刘震云、麦家、鲁光、陆天明、舒婷、苏叔阳、梁晓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