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扬井冈山精神,搞好都市区建设
做好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点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
让“包容性”成为发展共识
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实现教育的“多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包容性”成为发展共识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导向。

显然,作为一个新概念,“包容性”是什么,“发展的包容性”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问题。

早在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就首倡“包容性增长”,其时的解释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其他发展机会,又强调发展机会的均等化。此后,我国领导人在重大国际场合上逐渐将“包容性增长”进一步深化表述为“包容性发展”。

众所周知,包容性的对立面是“排他性”。包容性发展就是避免蹈入“排他性发展”旧轨。有专家研究指出:排他性发展是指一些社会群体垄断经济发展过程,独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被排挤出经济发展过程的社会群体,所能分享的经济成果甚微。准确地说,排他性发展导致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多年前,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表《人类发展报告》时就警示了几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如“无工作的增长”,即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失业的增加;“无情的增长”,即经济增长成果大部分落入富人的腰包,穷人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无未来的增长”,即不能持续的增长等。显然,诸如此类的“增长”,增不来发展成果的共享。

这传递出一种信号:“增长”不等于“发展”;这也凸现出一个价值取向:增长的质量要让发展来评价。

注重发展的包容性,意味着要以人民福祉的增加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而不是GDP增长的单一指标;更启示我们要建立一个不同于经济核算的“社会核算”体系。在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只是财富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除了指经济数量的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构成、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的变动和优化,以及经济社会质量的提高,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预期寿命的增加等等。所以,包容性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包容性,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不仅看到资本财富的数字增量,而且摸得着鼓起来的私人钱包;不仅有宜商宜资的城市形象,还有衣食住行的宜居品质,有惠而不贵的学校和医院,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包容性”成为发展共识,正是我们迈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一种理性自觉。 新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