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8
2
序跋
雪中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

194年10月15日,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邓华,指挥部队攻入灵寿县城,毙俘伪军200余人。

12月15,又利用内线关系,拿下平山县孟耳庄据点,将14个鬼子全部消灭,36个伪军全部活捉。

1941年6月11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作家周而复的文章《邓华断片》,这样描写这位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一副清秀白皙的面孔,颧骨很高,而且有些突出,两眼奕奕有神,嘴上微微有这么一抹稀疏的胡髭,身材瘦长,走起路来斯斯文文,没有什么膂力,看上去简直是一个文人;但在火线上却狮子一样的勇猛、睿智,望见从他那双眼睛里发出具有摧毁一切力量的光芒,指战员就好像有了依靠,得到胜利的保证,文人和武士在他身上得到谐和的统一。

“文人和武士”——这就是邓华。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邓华也写得一手好字。父亲是教学生写字帖,春节为乡亲们写对联、春条,还曾在衙门里抄写文书案卷。邓华则写革命标语。“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工农解放万岁”,“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等等,还有“中国工农红军黄洋界保卫战祝捷大会”之类横幅。陶铸夫人、井冈山老战士曾志说,邓华的毛笔字在井冈山红军中颇有名,有什么写的都爱找他。

邓华参加红军后,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职务,是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而他拿起梭镖后的第一个动作,则是拿着笔和纸,在被革命军攻克的郴州书写、张贴标语。

若不是赶上战乱,或者未投身革命,应该在社会上谋得一个挺体面工作的邓华,一看那身长衫就是个洋学生,你就干这个吧——这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刘震、胡奇才、钟伟、李天佑,以及后面将要写到的刘亚楼等人,都读过一两年书,或几年书。丁盛参军前一天书没念,参军后自学、入学读书。与从戎而未投笔的邓华是没法比了,可在几乎都是文盲的连队、基层,识不识几个字就不同了,甚至大不一样。而政工干部通常会让人想到“耍笔杆子”,上级搞个什么宣传、教育,识点字就是天然的优势,有意无意就往这方面培养了——无论大小多少,这都应该是个原因。

从工农革命军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始,到红军团宣传队中队长、连党代表、军士队党代表、团政委、师政委,八路军团政训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晋察冀军区军分区政委,以上只是简单地说,邓华这政工干部好像是注定了。1940年3月任晋察冀军区5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好像要“改行”了,近4年后又成了旅政委。

四野名将多数是在师旅团职岗位时“改行”的,有的是到东北后彻底“改行”为军事指挥员的。邓华属后者。可抗美援朝成立志愿军,他又成了副司令兼副政委。

文武兼备,军政双全。

说“不”

凛冽的海风吹在脸上刀子般尖利,罗斯福呢大衣的衣襟呼啦啦扬起,一阵阵要把人推翻到盐田里去。侧后方突然一声爆响,田埂上又一枚地雷被踏响了,随风送来几声断续的喊叫。

这是平津战役的天津战役前,7纵司令员邓华,深入塘沽前线查看地形。

邓华受命指挥2、7、9纵攻占塘沽、大沽,切断敌人海上逃路。

一条通往塘沽的铁路旁,并行一条狭窄的土路,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盐田和寸草不生的盐滩,几幢盐工的红砖房子在地平线上微微凸起着。

难题不在于敌人纵深如何层层设防,也不在于“重庆号”等舰只可从海上支援敌人作战,而是那条铁路、公路根本展不开部队,只能从盐田、盐滩上发起攻击。地域平坦不怕,可以挖交通壕,“东北虎”干这个已是轻车熟路了。可那蓄满海水的盐田和涨潮时一片汪洋的盐滩不用说了,就是那表面干爽之地,两锹下去,苦咸的海水就冒出来了。有的勉强挖出半人多深,第二天又塌成了一条烂泥沟。两件呢子衣服加上毛衣、衬衣,仍然寒风刺骨,官兵们一身泥呀水的,如何作战?

这个仗不好打。

不好打也得打。

东边应依情况,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这是1948年12月11日9时,毛泽东给“林罗刘”的电报中的一段话。

2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