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5版:新郑文化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产业集聚构筑发展高地 (上接第一版) 筑强主产培育平台 强化载体提升带动力 在河南桑乐数字化太阳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年产10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及50万台数字化仪表生产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塔吊高悬,厂房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新港产业集聚区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富士康项目入驻的机遇,在巩固提升食品加工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重拉长新兴产业链条,把招商方向瞄准电子信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了投资3亿元的河南桑乐数字化太阳能及数字化仪表生产项目,以及河南港都标识标牌、高宝包装、正隆包装等一批投资5.2亿元的富士康配套产业项目,推进了投资4.5亿元的郑州华驰薄板科技有限公司各种规格热镀锌板加工等二期扩建项目。 筑强环境优化平台 强化服务提升吸引力 “热情周到的服务、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我们企业决心扎根新郑发展。”即将投产的达利集团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 达利集团创造了新郑速度,从项目签约到项目落地,从建设到设备入驻,达利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与这位负责人感受一致的是,集聚区领导经常深入工作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优质的服务让客商欣喜不已。 更让客商们感到轻松的是,“经济110”对入园企业推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创造了“低成本、零障碍、高效率”的投资建设环境,使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让客商们高枕无忧,这一切得益于新郑不断优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管理机制。 良好的投资环境让康泰塑胶、雪燕面粉、天津药业等入园企业安心搞建设、促生产,也吸引着其他企业纷至沓来。如投资5亿元的伊利集团食品饮料加工生产项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投资8亿元年产10万台的电动车生产项目、台州明华工贸有限公司5.2亿元的齿轮制造项目正在洽谈中。 筑强设施完善平台 强化基础提升承载力 提起当初选择在新港产业集聚区投资,中储粮大豆油加工及仓储项目负责人说:“我们看好的是这里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这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我们更加信心百倍。” 新郑市坚持产城融合,资源共享,把集聚区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联动建设,积极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向新港产业集聚区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20亿元,完善了环保设施、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实现水、电、邮政、通讯全区覆盖,形成了“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设施一流”的现代化集聚区。 筑强要素保障平台 优化要素提高竞争力 为缓解资金压力,新港产业集聚区成立了注册资本1亿元的新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坚持“财政资金、政府资产、社会融资、项目投资”四资滚动投融资机制,累计实现融资8000余万元。 该集聚区利用BT、BOT等多种形式,成功与河南林源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亿元的11栋标准化厂房建设,建筑面积达5.26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栋入驻了企业。同时,该集聚区还通过新郑市兴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争取百亿城乡建设筹资计划项目,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