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高发的校车事故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去年12月27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新校车标准”。“新校车标准”在客车行业引起普遍争议,一些主流的客车厂家认为, “新校车标准”完全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很可能最终导致有了标准而校车问题仍无法解决。(1月8日《钱江晚报》)
一个企业,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下,既是在做产品,也是在做良心,做社会责任感。“新校车标准”在客车行业引起争议,一些主流客车厂家的说辞,听起来当然是很动听、很冠冕堂皇的,一是新标准可能会将中小型的客车企业全部排除在外,二是担心最终无法解决校车生产问题。
客车厂家的言下之意,初看起来都像是为校车问题的解决着想,为坐校车的孩子们着想,但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真实用意是联起手来,组成压力集团,以图降低校车标准。即便是讲国情,国情也是个动态系统,今日低标准难道一定会符合明天的国情?降低校车标准,实际上,客车企业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提出来的,而且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降低标准就是为了该省的成本都省了,不该省的也省了,就是为了用普通客车当校车用。
既然是主流客车厂家,就应该有社会的主流思维。校车市场,是个明显的需要切分的“蛋糕”。切“蛋糕”,就要有切的考量。这校准,那标准,校车的安全性能应是最重要的标准。也就是说,学生安全第一,是生产校车的本位。标准就是标准,只能向高处靠,不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放弃学生的安全。标准随己之意向低处拉,想捏扁就捏扁,想捏圆就捏圆,这显然是一种开列在逻辑之外的并且有违现代企业基本理念的本土逻辑。
可以说,校车标准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客车生产厂家站在民生的角度看问题,讲标准就会有公正的立场,进入校车市场就会有更积极的态度。没有什么事会比孩子的生命这件事还重要。因而校车校准之事,容不得半点苟且与含糊。校准只能是越高越好,而且要尽可能地高。较高的安全标准会把一些小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但这只能视为好事而不是坏事。校车要的是安全性、可靠性,不是照顾某一桩生意,条件不具备、生产技术落后就不要生产校车,没有做好进入这个市场的心理准备、行为准备,就不要强行进入这个市场。
既然是行业内的主流厂家,那就不能悖离主流思想。市场就是确定选择,迁就一些中小企业的利益,降低校车标准,有违社会主流思想。校车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汽车生产厂家都能生产,必须要有相当的资质才行。造校车除了获取企业利益,还是做公益。降低校车标准,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那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那些叫嚷着降低校车标准的企业,只想着自身利益,却不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除缺乏企业抱负和进取之心,还疑似血管里少流淌了一些道德的血液。 今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