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迁移环境灾害是以邻为壑思维
善待摆摊老人是践行好的价值观
春节恐归族背后的“伪道德规则”
“弹性退休制”如何体现公平
孩子问题
回家过年不是“文化苦旅”
新的一年 国人有哪些期盼
靠什么凝聚改革信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节恐归族背后的“伪道德规则”

春节临近,是否回家过年又让“恐归族”开始纠结。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探寻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过年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北京晨报》1月15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团圆是传统民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却有越来越多人害怕回家过年。一言以蔽之,因为春节回家过年开销太大,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来回的路费,父母亲人的礼物,走亲访友的花销,晚辈的压岁钱以及同学朋友的饭局应酬……这些算下来,还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月收入不高的工薪族来说,“恐归”说到底就是一种无奈的辛酸。

不过,站在“父母”的角度出发,很多年轻人的各种“恐归”理由,不仅没有必要也站不住脚。有不少人感慨而善意地提醒“恐归族”,父母其实并不在意孩子是否“衣锦还乡”,或者给他们丰厚礼物,而是全家团聚。幸福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这话很在理,也很诚恳。可是谁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风风光光地回家过年,而又有几个在外打拼的游子不想给年迈的父母献上一点孝心呢?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尽孝,假如春节还要空手而归,恐怕大多数人在感情上也难逃自我的“拷问”。

有人认为,春节回家主要是孝敬父母,其他方面的开支可以尽量减免;还有人表示,过年的意义更多在于家人团聚而不是送钱送礼,应该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陪陪父母家人。请恕我直言,“理论上”是这样的,但现实却不允许我们“纸上谈兵”。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一直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然而,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礼尚往来,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某些变异——不以礼金或者礼物作为“敲门砖”,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会觉得不自在。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传统社交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和功利化了。春节走亲访友,亦是如此。

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过于功利形式主义的“礼金式祝福”已经从民俗沦落为一种陋习。然而,值得警思的是,在这种陋习风中,几乎所有人都戴着道德的假面具,沉湎在道德的幻觉中——走亲访友不送点礼金和礼物,不但社会不认可,本人也无法心安理得。久而久之,当伪道德成为潜规则化的、通行的道德准则,“害怕回家过年”就成为越来越强大的“伪道德规则”辐射下的必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隐喻着当前这个时代让人无法回避的精神通胀。 王 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