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痖弦评传
孩子学钢琴 父母先上课
博古斋
郑州地理
坝上清风   王国强 摄影
散文
现代诗坛
回望   古锦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痖弦评传
龙彼德 痖弦评传

由于叶珊的介绍,痖弦认识了叶的老师陈世骧博士。陈是加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的主持者,也是在美中国学人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谈锋极健,对于我国三十年代的文坛掌故旧闻,知之甚详。他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二十年前便在英国出版。在北大授业期间,曾与我国早期诗人沈尹默相过从,著名诗人兼学者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则是他北大的同学。他又是夏济安先生生前好友,几年前夏先生在美病故,陈博士就把夏先生的遗体葬在他自己别墅的花园里。站在陈家的阳台上,一眼便可看到夏先生的墓。这一段重义气爱朋友的文坛佳话,使痖弦十分感动。在柏克莱期间,痖弦还见到了已获文学博士学位的老友庄信正,与过去只有文字交往的诗人唐文标,使痖弦颇感惊讶的是,唐文标写得一手好诗,却是一名数学博士。

9月21日,痖弦离开柏克莱乘机飞爱荷华。是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他从机窗口俯瞰美利坚的锦绣大地,赤褐色的加州平原,寸草不生的尼华达大沙漠,碧如玛瑙的监湖,以及像棋盘那样整齐的美国农庄……看着,看着,痖弦的乡愁浓起来,他想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大陆,“陆沉何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之句,不禁冲口而出……

来美国之前,痖弦的外文程度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在说和听方面。对于一个旅行者、访问者来说,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他曾自嘲说,不谙熟所到国的语言,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访”而不“问”,“考”而不“察”,“参”而不“观”。

在爱荷华的第一年,痖弦的精力几乎完全花在语文上。他日以继夜,虎咽鲸吞,下狠心一定要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认识美国的大门。由于在台湾时他学英文全靠自修,用的是“背生字,啃字典”的老办法,纯粹是视觉的,读、写尚可,听、说则“完全不灵光”,因此初到时颇为尴尬,众人听安格尔说笑话,举座哄然,独痖弦莫名所以,直到聂华苓女士翻给他听,他这才仰天大笑,因而戏称自己为the man who laughed last(最后发笑的人)。三个月后才有所好转,笑得最迟的人的笑声逐渐提前了。痖弦开始在课堂上发言,在各种酒会上谈诗论剑,从容“策对”,往往语“惊”四座。春天,痖弦独自一人游览了芝加哥、华盛顿、巴铁摩尔、普林斯顿、费城和纽约等地,看名胜、游古迹,访朋友,一路上与茶房小厮、街头醉鬼、文艺青年、大学教授等周旋自如,绝少表达上的困难。两个月之内,足迹印遍美利坚数大州,所见十里洋场花花世界,皆为《老残游记》、徐霞客所未识之境。

从1967年3月开始,痖弦翻译自己的诗。初期进展甚慢,一周仅得一、二首,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差不多他自己认为像样的东西都译好了,共计73首,其中还包括了腾了他一个多月的《从感觉出发》和《深渊》等。痖弦还试译了王昌龄、刘半农、纪弦、杨唤、郑愁予、商禽、管管等人的诗,有部分曾拿到“翻译工作室”的课堂上讨论,反应很好。痖弦并且试着用自己作品的英译投稿,有两首《纪念覃子豪》、《复活节》被采用,登在普渡大学主办的文学杂志《四重奏》上,这件事使痖弦高兴了好几天。

爱荷华大学的“国际作家工作室”,实际上是该校原有“作家工作室”的扩大和发展。“作家工作室”是保罗·安格尔于1942年创办的。25年来,这个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研究机构人才辈出,不少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均已成为文坛上举足轻重光芒四射的人物。如:剧作家田纳西·维廉士,小说家佛兰妮瑞·奥康纳,诗人士乐格拉斯等,都先后一次或数次荣获普立兹文学奖。诗人唐纳·杰西蒂斯、罗勃特·麦塞,得过莱蒙诗奖,诗人维廉·史塔福得过全美书奖。

由于外国作家人数逐年增加,原来仅为美国本土作家而设的“作家工作室”实有扩充的必要,又因为本土作家与外国作家的需要不同,亦应另行成立一个机构来处理不同的问题。于是,1966年9月,在安格尔的主持下,一个针对外国作家而设计的“国际作家工作室”正式成立,广邀中国、西德、法国、日本、菲律宾、印度、伊朗、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阿根廷、巴拿马、柬埔寨、新加坡、利比亚、伊索匹亚、乌干达等17国作家来此,规模宏大,其意义已不限于美国本土,而成为世界性的了。

痖弦在《聂华苓访问记——介绍“国际作家工作室”》一文(发表于《幼狮文艺》1968年1月号)中,介绍了这一机构成立的目的、经费来源、征选作家的标准、运作方式等。如:成立的目的,“是遴选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家,邀请他们来到这里,提供他们一个理想的写作环境”,促进他们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借这个机会,使不同国家的作家相互认识,了解”。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