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痖弦评传
孩子学钢琴 父母先上课
博古斋
郑州地理
坝上清风   王国强 摄影
散文
现代诗坛
回望   古锦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古斋

古人过严冬

彭胜发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现在因环境污染的问题,许多地方已是多年不见大雪纷飞的场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这句诗可见古代八月就下雪了,真是早得很。“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十分满盏黄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尘。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用鹅毛来形容当时雪花之大,后面这句“一尺中庭白玉尘”更是描绘出了雪之大之白。

古人在没有空调没有电热毯的情况下,是以什么来抵御寒冷的呢?柴炭取暖是古代取暖的主要方式。清朝时期,北京最冷的天气达到零下三十几度,可见当时之寒冷。

明朝时期,宫廷里有专门负责烧炭的,当时称为惜薪司,惜薪司是明朝四司之一,掌管宫内所用薪炭。清朝顺治时期也有这样一个部门,到了康熙时期惜薪司为内工部。惜薪司下设有三个机构:一为热火处,一为薪炭处,一为烧炕处。职掌薪柴木炭供应,以及火盆保养与分发等,可谓责任重大。职掌薪柴木炭供应可不是个好差事,据《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记载明代每年用“木炭二千六百八十六万斤”,这样一个数字已经很是令人惊讶。

干这种差事的都是太监,每年冬天要直接把薪柴木炭直接送到内廷,这可是个任务重大的体力活。不仅是个体力活,一不小心还会引起火灾,要处处防范。当时送薪柴木炭的官员,因为直接送抵内廷,因而素有近侍牌子之称。别看只是送炭管理炭火的小职务,这个衙门却是仅次于锦衣卫的部门。整个冬天,尤其显得更加重要起来。惜薪司,顾名思义,就是节省用炭的意思。当时宫廷里用的木炭都是上佳的,乌黑发亮,燃烧耐用,而且不冒烟没有味道,可谓是上好的木炭。据说清乾隆年间,正宫娘娘每月供炭八十斤,皇太后每月供炭一百二十斤,皇贵妃每月供炭七十五斤,皇太子、公主每月供炭三十斤,想来真是令人羡慕。相比于皇宫,平民百姓则显得可怜许多,木炭无论在质量以及数量上都显得很少。

古代的冬天,从用炭数量上看,可见其损耗的木材之大,相比之下,今天的相对要好许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