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痖弦评传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新书架
知味
土地 程健
散文
文苑撷英
名人小品
王永彦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痖弦评传
龙彼德 痖弦评传

关于读书、行路与阅人的关系,痖弦的看法是:先要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最后才是阅读万种人。虽然这三者的界限不必严格划分,但把“行万里路”放在中间,是有道理的,唯有双脚踏在大地上,亲自去见证一切,才可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如第二章提到的,痖弦一贯主张“带着故乡去旅行”,因为在故乡与他乡的比较之中,很容易产生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该记取的,什么是故乡或异乡所缺少的。此外,痖弦还强调“每一趟旅行都应有文化色彩”,他现身说法,前几年去了一趟苏俄,造访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文学家与音乐家的故居,由于以前早已对这些名人的生平、作品有深入了解,因此每到一处都等于在印证自己的所学、所知,参观起来也就别有兴味,那样的体会,绝对不是走马看花者能够感受得到的。每趟旅行,痖弦都坚持作札记。他笑说那些潦草的笔迹近乎“天书”,只有自己看得懂,以后若有时间,会逐步把那些旅行札记整理出来,它们将是不同于诗与诗论的另一番创作风貌。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痖弦卓有成效地“阅万种人”。要是没有对知识分子的考察,也就写不出《理性与感性的交光互影——黄碧端散文印象》(见黄碧端《期待一个城市》,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六月初版)、《在书香里——读刘小梅〈凹凸集〉的联想》(见刘小梅《凹凸集》,台北锦冠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初版)等一类序言;如果没有对海外华人的了解,也就不会有《走向世界——读〈美国华人谱〉的感思》(见田新彬编《老外与我》即《美国华人谱》,方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初版)、《新的风景——〈湄南诗园〉创刊序言》(见《待垦的土地》,联经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等一类文章;假使没有对女性与青年的关注,也就难以回答关于“新新人类”的提问,难以产生像《美丽新世纪——〈开放的耳语〉小引》(见痖弦编女作家小说集《开放的耳语》,联合文学杂志社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这样的美文。由于阅人甚多,痖弦的感悟也甚多。如:“人是活在局限中的,你注定一生只能拥有这么多,所以唯有在局限中创造无限。”“人的生命短短数十寒暑,去想一些不能改变或不能弥补的事都是浪费时间。我希望自己只做最重要的,因为你就算张开手臂到极限也不能拥抱全世界。”“年轻时是加法,老年是减法;什么都减到最低,也包括后悔吧?”“在德业期就是结蚕的时期,前面的学业、事业就像蚕吃桑叶,到德业期是该做道德的完成,奉献自己,回馈社会,做到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无愧无悔,这也是弘一法师说的八个字‘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阶段,此时该做的事都完成了,就可从容地面对死亡。”“练字不如练句,练句不如练意,练意不如练人。”……这些话都可以拿来指导人生,排难解惑,受用无穷!

痖弦的收藏艺术

收藏是一种乐趣,也是一项艺术。只要一提及“收藏”二字,痖弦便眉飞色舞,妙语连珠。

他说:收藏是一种癖好,“癖”字的部首是个“病”字,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毛病;如果“病情”不深,适可而止,倒也无伤大雅,说不定还可以培养几分雅趣呢!

他曾以“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的警句,回答报刊记者对他的专访。有人讲,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他补充一句,玩古董的人不容易变俗,因为不管什么人,一旦沾上这个嗜好,就会把功名利禄看得很开,看得很淡,对人世间的兴衰成败能有更深切的体会。《桃花扇》里有段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谓“富不过三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收藏古董的人最能够了解个中滋味。

痖弦熟悉中国近代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据说每个来犯的洋兵手里都至少拿了两件宝物,现在英国鬼子、法国鬼子慢慢穷了,少不得又把那些东西拿出来卖,台湾的企业家们“大爷有钱”,再把它们买回来,不是挺好的吗?大陆由于“文革”的破坏,古物遭到大量损毁,这些年向国外偷运、盗卖的事件屡禁不止,中国古物的一场浩劫,到现在还未结束。通过香港这个孔道,我们应该把这些民间财宝,用购买的方式抢救回来,让日本人一货柜一货柜地搬走,实在太可惜。这样看来,收藏不只是一个审美活动,更可以推展成一种爱国活动。

关于收藏的范围,痖弦认为,可以极广,也可以极窄,可以收所欲收,也可以无所收而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