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
19
连 载
tpzz22211
tpzz222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建筑不是流行风尚

——读《贝聿铭全集》

2006年中秋佳节,贝聿铭先生重返故乡,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剪彩。老人眼含泪花说:“我到美国71年,但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家族在苏州有600多年的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一个年过米寿的老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如此深情,使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贝聿铭18岁离开中国,远渡重洋赴美求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因为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只好加入了美国籍。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时,贝聿铭即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一职。不久就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成为房地产巨商齐氏威奈公司建筑研究部主任。其后的12年中,贝聿铭为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60年代初,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自己的建筑公司。此后,一系列响彻宇内的作品,便源源不断地出自他的手笔,马萨诸塞州的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改建工程、日本滋贺县的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等等。不仅奠定了先生一代宗师的地位,也标志着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已发展到成熟而精致的阶段。在他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50多幢由他亲自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也使他获得了包括普利兹克建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在内的无数荣誉。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大理石墙上“贝聿铭”的名字,因千万人的摩挲而变得闪闪发亮。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的写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这位拒绝教书和创立理论的大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被有些评论家认为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先生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就是这位实践型的建筑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先生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留住中国建筑的根,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在哈佛师从格罗皮乌斯时,贝聿铭就提出要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将历史和建筑紧密联系。在他留给祖国的几个作品——北京的香山饭店、香港的中银大厦、中国银行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新馆——他都努力让它们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由此探寻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道路。

“中国对我的牵引力非常大。”自称是西方建筑师的贝先生,多次强调他从不忘中国,他的根在中国。甚至他的三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标志性的“中”字。汶川大地震过后,先生以92岁的高龄,亲自参与映秀镇的重建工作,负责设计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古道心肠,令人敬仰。

1983年,当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