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雅贿”引发的思考
追责的制度善意
“饭局太疯狂”
所表现的文化贫瘠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合理诉求
期待“幸福指数”
测评的倒逼效应
吴英案之社会争议远远超越案件本身
大师学术之外
还有品格
一冷一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期待“幸福指数”
测评的倒逼效应

期待“幸福指数”

测评的倒逼效应

“穷的时候,得到一个面包就很快乐,物质丰富以后,给你一台电视机也不能让人开心。”在2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统计局局长幸晓维妙语解释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广东省统计局首次发布的建设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广州市2010年的综合指数达到了84.32,在全省名列第一。(2月14日《广州日报》)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此次新鲜出炉的幸福广东综合评价报告,与过往以地区生产总值为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相比,囊括了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健康和卫生、人居环境十项一级指标,并为之设定了不同比例。由此,广州、东莞和珠海分别位列前三,而人均GDP位居广东第一、人们印象中最为发达的深圳,却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万人治安和刑事警情数等指标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名次靠后。

在仍有不少地方主政者崇拜GDP考评模式的当下,广东一改过去“重物轻人”的片面性,不再以GDP论英雄,在“幸福指数”测评中充分考虑全省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实行差别化评价,既考虑增量又考虑存量,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各地建设幸福广东的现状、进步和短板,让人期待。尽管测评“结果”目前没有多大约束性,但却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或能引发“倒逼效应”。

一是能“倒逼”各级政府审视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短板”。常识告诉我们,幸福是很难被量化的,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幸福感受。正视不足,在改善民生上比拼投入,以“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人民幸福来评估发展,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看病难、入学难、大学生就业、保障性住房等现实问题,化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难题于无形,让百姓在工作、生活、收入、消费、居住、环境等方面有一个综合的“幸福”感知,则是提升“指数”的首要之选。

二是能“倒逼”各级干部探寻百姓幸福的“最大公约数”。于普通民众而言,“幸福感”绝非那些冠冕堂皇的政绩工程,更多时候则由细微处而生。楼有多高、路有多宽、GDP排位第几,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诸如生病时得到及时地救治,挤公车时有足够的尊严,过马路时有足够的安全感等“小事”,反而更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指数”。因而,远离形式和作秀,想方设法把“小事”做成“大事”、“实事”,更能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权值。

令人欣慰的是,广东版“幸福指数”综评报告,十项一级指标针对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客观评价指标还是主观评价指标,最后的指向都是“由老百姓说了算”,且正在引发“倒逼效应”。只要在考核测评过程中防止选择性考量或人为拔高,只要各级官员情系民生,问效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力用“辛苦指数”去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能打造一个实至名归、让人羡慕的“幸福指数”广东范本。 高福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