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4
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4

养鸟可以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每天喂一喂、听一听、看一看,实在是一种乐事。《老老恒言》以养鹤为例来说明养鸟对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鹤是一种性情十分闲散安静的野鸟,养在园圃宽阔的地方,任它自由自在地生活。面对这样的鹤,人的烦躁之气便会顿时消失。

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在伏案攻读、埋头写作、苦思冥想之后,走到鸟笼旁耳听、眼看、手动,无疑是最好的休闲和娱乐了。这会使你的血压、脉搏、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休整,因而会使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灵感也会悄悄光临。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在紧张劳作之后,坐在鸟笼前小憩片刻,会使你心旷神怡,倦意全消。对于老弱孤寡者来说,以鸟为伴,可以排除孤独感。

静坐内观宁心神

《老老恒言》云: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机在目……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

《定观经》曰:勿以涉事无厌,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

《老老恒言》说:心主神明,心是神明的居所;而眼睛则是心灵的窗户。心中想什么,看看眼睛就可以知道了。平日无事时,应在室中静坐,以目观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不间断,不矜持,让心火降下来,入于气海,这样自己就会感觉身体变得通畅了。

不要因为涉猎事务没有感到很厌烦,而有意去做更多的事情;不要因为身处闹市没有感到很厌恶,而勉强迁就喧闹的环境。如果无厌无恶,就不会太劳累心神。但如果喜好多事,又总是身处喧闹之处,心就会为之所累。《冲虚经》还说:老在外面游历,不如自行内观。也就是说,不主张总在外面奔波,而主张安静地内省。

以上所述,“一室默坐”也好,“务内观”也好,简言之,就是主张养神。为什么主张养神?中医讲,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人们常将生命比做燃烧的蜡烛,燃烧越旺,它的寿命就越短。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强调“小炷留灯”,即把人生看作一盏灯,点灯的油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的源泉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会很快用完;但如果省着用,即“小炷留灯”,那么就会延长燃烧的时间,生命之火不至过早熄灭。陶弘景在这里以灯作比喻,讲述了养神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得越慢,寿命越长。龟每分钟只呼吸1~次,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至百年。

《黄帝内经》里讲“五十营”,所谓营,就是周的意思。一营就是一周,五十营就是五十周,指人气昼夜运行五十周。这样计算下来,人的一呼一吸应该是6.4秒,也就是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而我们现代人的一呼一吸大约在3.33秒,比古人倡导的呼吸节奏快了近1倍。《黄帝内经》讲“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呼吸与寿命的关系。

静下来,把呼吸节奏放慢,使之与天地同步,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养神方法。

午后小睡养精神

《老老恒言》云:午后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卧室安枕移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既起,以热水洗面,则眼光倍爽,加薄绵衣暖其背,则肢体俱觉轻健,乐天诗所谓“一觉闲眠百病消”也。

老年胃气既弱,运动尚虑停滞,必待食久既化,胸膈宽然,未倦犹弗卧,少倦亟就枕,过此恐又不成寐矣……盖老年气弱,运动久则气道涩,故寝以节之。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随着近年养生热的兴起,很多人都懂得了要睡“子午觉”。所谓子午觉,就是子时(23点至1点)和午时(11点至13点)应该睡觉,“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认为这两个时间段睡觉最有利于养生。

本节谈谈睡午觉。从阴阳角度来讲,每天从午时起,即开始由阳中之阳转为阳中之阴,即阴气渐渐开始旺盛了。因此,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与天地相应,在这一时辰最好能休息一会儿,即睡午觉。

4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