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3
8
阅汉堂记
lh2231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13

太饥饿会伤脾,吃得太饱会伤气。脾是消化食物、运化水谷精微的脏器,在饥饿的情况下,脾没有运化之物,反而会导致脾的虚弱。但如果吃得太饱,脾就会因为过于充实而滞气。所以应该在还没有感到太饥饿时进食,这样可以养脾;同时,不要吃得太饱,没有太多的食物加重脾的负担,这样可以养气。

简言之,吃饭要定时定量。中国人习惯的进食时间是:早餐7~8时,午餐12时左右,晚餐18~19时。按时进餐不但可以保证人体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对健康有益。定量是指每日进餐量基本固定,饥饱适宜,避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老年人饮食是越烂越好吗

《老老恒言》云:《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老老恒言》说:《华佗食论》中有:食物的消化需要三个步骤:一是通过烹煮将食物煮烂;二是通过牙齿将食物嚼烂;三是通过胃肠的蠕动将食物消化吸收。对于老年人来说,借助烹煮将食物煮烂,脾胃才易于磨运,向身体输送的水谷精微才充足。这是因为人一到晚年,牙齿已大不如从前那样坚固,同时胃肠功能也大大地削弱了,所以古人认为唯一能加强胃肠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方法便是烹煮。

然而,市场卖的果脯之类的食品,为了使其快速腌制,加入了硝石,口感上是软烂了,但不能经常食用,因为可能会削弱胃气。

那么,老年人的食物真是煮得越熟烂越好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糜烂的食物是不需要用力长时间咀嚼就可以咽下,看似老人容易吸收了,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口腔分泌唾液减少,胃肠蠕动变慢,从而削弱了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所以老年人饮食应软硬适度,既不能吃过于坚硬的食物,不易消化,也不宜吃过于糜烂的食物。

无论老年人的牙齿好不好,都应该用牙齿或牙床来咀嚼食物。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以锻炼牙齿和牙床,使牙齿坚固;另一方面,经常咀嚼可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持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延缓衰老。所以《华佗食论》中的三化,对老年人也是适宜的。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老年人饮食应根据老人牙齿情况软硬适宜,不宜一味追求软烂。

(2)鼓励老人用牙齿和牙床咀嚼食物。

(3)果脯不宜多吃。

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老老恒言》云:食后微滓留齿隙,最为齿累,以柳木削签,剔除务净,虎须尤妙。再煎浓茶,候冷连漱以荡涤之……东坡云:齿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作。

人年纪大了,牙缝渐宽,进食后渣滓容易留在齿缝间,可用柳木做的牙签来剔除干净,不可随便用火柴、针等,以免损伤牙龈,造成出血或感染。现在人们剔牙多用竹制的牙签,但最好是用牙线,可将嵌塞食物轻轻拉出,避免牙缝越剔越大。

老人要少吃甜食,如果吃了最好及时漱口。有的人岁数不算大,但牙齿已经开始脱落了,大多是因为吃甜食导致龋齿所致。这与现代医学关于龋齿的发病机制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即糖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使牙齿脱矿而致龋。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致龋作用最为明显,因此要特别注意。

进食后漱口是个好习惯,应该从年轻时就养成,历代养生家对此十分重视。《千金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漱口一般多用水漱或茶漱。老人水漱应用温水,以减少对牙齿的刺激。茶漱更为科学,茶叶中含有牙齿必需的微量元素氟,有防龋作用。对于食冷、热、甜即感牙酸痛的牙本质过敏症,俗称倒牙,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煮饭煮粥的学问

《老老恒言》云:《本草》谓煮饭以陈廪米为补益,秋谷初成,老年食之,动气发病。愚意胃弱难化则有之,滋润香甘,莫如新粒,不妨酌宜而食,微炒则松而易化,兼开胃。有香稻米,炒则香气减,可竟煮食,煮必过熟乃佳……有以米浸水,冬月冰之风干,煮饭松软,称老年之供。凡煮白米,宜紧火,候熟开锅即食;廪米、炒米宜缓火,熟后有顷,俟收湿气,则发松透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