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硕士城管
是“仕”不是“硕”
解决异地高考
需国家层面出方案
“副部级靠工资买不起房”
背后的民生课题
对提拔年轻干部的“习惯性猜想”
“寻找活雷锋”
化解媒体“眼球情结”
房产税改革
不宜操之过急
有感于温总理
向人民交“满意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对提拔年轻干部的“习惯性猜想”

近来,年轻干部尤其是80后干部的升迁,很容易引发一些人的质疑。从有些人认为其升迁背后必定有“见不得光”的“幕后交易”,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性猜想”——只要有年轻干部破格提拔,背后必定有“猫儿腻”。因而,有网民尽可能地“人肉搜索”年轻干部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以期通过蛛丝马迹的发现,来验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猜想。

质疑年轻干部的升迁,当然是公民行使自身监督权、话语权的一种形式,原本无可厚非。并且个别年轻干部升迁背后,的确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本身就容易成为媒体追逐的线索。随着舆论曝光,这些现象在民众的“围观”中被纠正和规范,对于促进廉政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无疑大有裨益。

然而,当相当多的人对年轻干部的升迁陷入一种群体性“习惯性猜想”时,就令人担忧了。缺乏真凭实据的持续质疑,上挖三代的“人肉搜索”,不仅会对那些靠自身真本事上来的年轻干部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可能阻碍干部人事工作改革的发展。难道网民们真的希望重新回到论资排辈的“旧轨道”吗?

笔者认为,消除对年轻干部升迁的群体性“习惯性猜想”,必须廓清干部年轻化政策的深刻内涵,并建立起普遍性的制度支撑。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健全程序公开、操作透明、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制度,并严格执行。对选拔干部的相关情况,敢于公开,对公众质疑要及时回应。一味地闪烁其词或保持沉默,只会激发一些人的“合理联想”。

消除“习惯性猜想”是社会公众的责任。面对网上各类传言,每一个人都应该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去判断,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有客观冷静地对待年轻干部的升迁,我们才能真正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乔 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